1 / 10
文档名称:

论黔北仡佬族傩戏的语言风格.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黔北仡佬族傩戏的语言风格.docx

上传人:1660287**** 2025/4/22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黔北仡佬族傩戏的语言风格.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论黔北仡佬族傩戏的语言风格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论黔北仡佬族傩戏的语言风格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论黑匕信佬族脚谢语^^
黔北传佬族傩戏是贵州傩戏的代表之一,其剧本中表现的民族语言 性非常突出。文章从词语、句法、语音节奏和修辞等四个方面来论述黔 北传佬族傩戏剧本的语言风格,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黔北伍佬族傩戏;语言风格;形成原因
我国著名戏剧戏曲理论家黄竹三先生在《〈民族文学与戏剧文化研 究〉序》中指出:事实上,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辉煌灿烂的文化。以文 学而言,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英雄史诗和戏剧,少数民族戏剧丰 富多彩、形态各异,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祭祀活动中演出的傩戏。贵州傩 戏因其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被学 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度修明《贵州傩文化》)。 而黔北伤佬族傩戏是其代表之一,它同贵州其它民族傩戏一样,由能沟 通人与天朝、地府的使者——掌坛法师主持傩坛仪式,向三界皇帝通报, 各路神灵纷纷受命前来为主人“冲傩”或“还愿”。所谓“一傩冲百鬼,一愿 了千神”,通过傩仪驱邪祈禳、消灾纳吉。在这样一个神、鬼、人交织 的祭祀活动中,通过傩的宗教仪式和戏剧的表演,用傩戏这一有形的事 物表达了共同的愿望、寄托了共同的虔诚、传达了共同的道德伦理准则、 愉悦了人们的心灵。傩戏不仅娱神还娱人,在傩戏表演中往往有贴近生 活、内容短小、生动诙谐、说唱歌舞结合的插戏,比如传说神怪故事、 演义历史人物、书写人间俗事等。这使得戏剧的本质不断凸显,娱人的 目的更加突出。因此,依托于宗教仪式的傩戏,不但高扬天等,和谐相处;它让人们从恐惧、压抑、不 •傩戏•傩文化[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因此, 傩戏与宗教有一致性,都是“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化地反 映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
”[2]也就是傩戏与自然、 社会关系紧密联系,是人们在生存中面对各种阻碍、和困难、心里上失 去方向的一种寄托和超度。
冉文玉在《傩文化的生命泉源与未来走势——以贵州道真为考察中 心》中指出傩文化的生命泉源主要来自五大方面:神秘的宗教特质;生 命的全面关怀;随俗的宽和胸襟;艺术的灵性媒介;集团的职业助推。 傩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宗教文化,但它把重心落实于现实的人生,致力 于满足普通百姓祈福迎祥的现实需求,关注所有的生命,甚至是鬼魂、 精灵。人们的婚姻、求财、求子、祛病、丧葬、居住、祈求平安、处理 人际恩怨等社会关系无不进入到傩戏当中,因此在表演上处处洋溢着生 活的气息。其主题非常丰富,或是驱邪祈禳,或是消灾纳吉,或是拜寿 祷福,或是演义历史,或是和冤解结。在这些主题的表演中往往插科打 浑,演唱山歌小调,甚至是表演与性事相关的内容。比如前面提到的务 川冲傩戏——《灵观正台》中土地的调侃,再比如湄潭解乐《和冤解结》 领牲部分穿插演绎杨八郎、秦童挑担、秦童戏妻的故事。秦童的故事主 要来自《甘生赴考》,它在多个傩戏中都进行演绎。傩戏如此丰富多彩 的主题,使得话题经常变换,随意性大。
傩戏的主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傩戏之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生生不 息,就是因为它能满足乡俗人民驱邪祈禳、消灾纳吉、消遣娱乐的愿望,
这是傩戏的社会性决定的。在演绎主题时随意变换话题(均与现实生活 相关)决定了傩戏口头语言的风格特征。
(二)傩戏的表演形式
戏剧有四元素,包括了演员、舞台(表演场地)、观众和故事(情境)。 戏剧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黔北傩戏是每到过年过节或是哪 家红白喜事的时候,村寨男女老幼,不管是亲戚还是地邻都汇聚在主人 家的院坝或是堂屋,参加到傩的活动中。并借此机会一遍又一遍敷衍历 史故事,宣传人文掌故,这也是他们乡村生活的重大活动和乐趣。娱乐 性、社会性和教育性都根植于此。戏剧事件是审美事件,参与者不仅关 心故事世界的信息,也关心传达信息的形式。因此,戏剧的交流必须是 两方面参与:观众与演员,对于傩戏就是法师与百姓观众。在傩戏与社 会需求之间,掌坛法师与民间百姓之间建构起一种交流的关系。祭坛上 的演出,使百姓观众内心得到慰藉与愉悦;反过来,观众席上的氛围也 影响演员情绪,而演员的演出又再度影响观众。这是一种直接的感情交 流,这种感情交流很快地融合为共同的生活感受,形成法师与百姓观众 共建戏剧审美场。傩戏的宗教、社会性决定了这样一个审美场中,一切 活动必须能同普通群众的愿望、审美心理高度结合;这一审美场的群体 性的心理体验特征,使它比其他艺术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了人民的心 声、社会的风貌、民族的心理历程,在娱乐的背后隐藏着严肃而深刻的 社会历史意蕴。
法师作为傩戏创造的主体,当着观众的面直接创作于舞台上,一切 不被群众理解接受的内容和形式,将会遭到淘汰。从事傩艺的法师主要 是分散在农村的匠人,石匠、木匠、杀猪匠,有的是野叟村夫,他们虽 然少有文化,却是当地智者的象征。剧本的流传全凭口传心授,在代代 相传过程中经艺人们不断修饰。傩戏因而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平易自然的风格类型,口语体特征非常明显。
[1][M].贵阳:贵州省艺术研究 室,1988.
[2][J].中国社会科学,1987,(5).
安、痛苦中走出来,再度获得生存的条件和生活的信心,从而心灵自由、 心情愉悦,给人们以崇高的审美享受。傩戏这一原始的戏剧,它表现出 先民的粗犷、直朴,给人震撼心灵的原始崇高感;同时也表现出通过插 科打浑宣泄对传统观念不满的喜剧美。这对立而又统一的审美感受,从 戏剧剧本出发,是通过傩戏简洁、平实、明快、诙谐的语言风格表现出 来的。
一、黔北伤佬族傩戏的语言风格
高尔基说:“戏剧是语言的艺术。”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展现 人物性格特征,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其表现 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内白等。傩戏因其非常特别的表演者、对 象、内容和目的,因而形成特殊的语体。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功能体系, 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方式等等语言因素,以及一些伴随语言的 非语言因素表现出来,使傩戏呈现出口头语言的特征。下面从词语、句 法、语音节奏和修辞方式等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黔北传佬族傩戏剧本的 语言风格。
(一)多运用乡音土语和固定俗语
通俗是戏剧特别是傩戏的首要特征和客观要求,因此傩戏多用口语 词、方言词、俚俗词,使用乡音土语,语气朴实亲切,有巨大的表现力 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俗语有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是人们在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它反映了人民生活经验 和愿望,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其形式活泼生动,常用 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具简炼、通俗、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的特点, 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乡音土语
语言具有地方风味是民间戏剧普遍的特点。运用方言土语,使其表 演更加通俗活跃、幽默、明快,收到特殊的戏剧效果。黔北传佬族傩戏 中多用口语词、方言词、俚俗词等乡音土语,如名词:“发挂”(面条)、 “包包’(肿块)、“长年”(长工)、“扯豁闪”(闪电)、“开山”(斧头)、 “荒瓜”(南瓜)、“二回”(以后)等;动词:“默倒”(常作以为,还以 为解)、咬接”(商量、约定)、“焦人”(羞死人)、“转去”(回去)等; 形容词:巾巾吊吊、藤藤网网(均指破烂不堪)、“灰巴拢耸”(满身粘 灰,很脏)、“趴活点”(舒适)等;副词:“老实”(确实是)、“断筋”(完 全、硬是)等;代词:“啷个"(哪样,怎么);“哪一歇"(什么时候); “高上”(上面);“各人”(自己)等
[1]。
乡音土语不仅听众听起来亲切、自然,而且也利于掌坛法师的表达 发挥,因此,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傩戏词汇语言不断丰富,增强了幽 默、戏谑的戏剧效果。
.固定俗语
俗语在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 性和通俗性的,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作为 口头语体的黔北传佬族傩戏剧本中俗语非常多,如“汤耙打狗,有去无 回”、“一口吞了城隍庙,乃是肚皮鬼”、“棺材肚里点盏灯,死鬼子心里 明白”(《骑龙下海》);还有“你晓得个屁,你真是头发长,见识短”
(《顾定安拜寿》)等,语言简练而形象,通俗易懂。精炼的俗语还对 人物刻划及情节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癞子在嫌癞子丑,癞子不在犹如打断了一只手。”(《骑龙下 海》)该剧中,金婆因听信女儿的谗言把儿媳妇龙三女赶出家门,结果 是“家里猪也无人喂,羊子无人放,碗也无人洗,地也无人扫”,就犹如 打断了自己一只手。这从侧面反映出龙三女的勤劳、能干,是对幺女的 污蔑、金婆的无端棒打等行为的否定。
除乡音土语和固定俗语外,黔北伤佬族傩戏词中还有些粗话或不雅 之言,如“哥哥盖蓑衣,嫂嫂盖斗笠,只有我有元无法盖,盖他娘的一 个吹火筒。”这是《骑龙下海》中有元与金婆的对话。有元从小家境贫 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他嘴里冒出一句对生活不满的粗话是合符 人物个性的。又如,务川冲傩戏——《灵观正台》中土地神言:“东方
那个大嫂嫂,哪会儿看见你夹一呸? ”调侃与性事相关的话题。这与传 统的文学样式所张扬的道德规范可能有些区别,但这正反映出傩戏的原 始性一天真、质朴、粗犷。
(二)句法上,句子简短,多用询问句、祈使句、独词句、
省略句等,语气词使用频繁。
仔细研读黔北传佬族傩戏剧本,可以看出,黔北传佬族傩戏用最简 单的格式、最俭省的表达、最快捷的语速,最大限度地唤起听众的共同 知识与想像。它句子简短,多用单句,即使用复句,也很少用关联词。
人物台词多用询问句、祈使句、独词句、省略句等,较频繁地使用语气 词。非常明显地体现口语语言的特征。
如,“我今启言说一声,奶奶在上听原因。”(《骑龙下海》)意思 是:请允许我开口说一下,请婆婆听原因。它起一个开场白的作用,并 不是每个人物都在表述什么原因。这样的祈使句在黔北传佬族傩戏中很 多,仅就务川县《骑龙下海》剧本中就有17处之多,都是唱词部分: 有鬼仙师(圆梦先生)对过路人、金才的问题解答;有金才与把门人和 圆梦先生的对话;有瞎子(算命先生)对柳公、柳婆启言谈柳毅的八字 命运;有柳婆对柳毅的嘱咐;有柳毅与龙三女、海鬼夜叉的陈述;有龙 三女对金婆、杨寡母、柳毅、龙三叔的哭诉,等等。
又如:
丑:哎,你是哪个啷个凶?
净:你猜来。
丑:(丑猜了一半天)我猜到了,你是天上的吗?
净:然也!
丑:天上的……哦,是打雷那个——雷公!
净:滚下去!
丑:(沉思)不是天上的……哦,是地下的!
净:唔!
——节选自《傩神等殿》
这一段有省略句,有的甚至是独语词,但并不妨碍我们对戏剧情节 的了解,反而从简短的语言刻画出将军(净)的高高在上,土地(丑) 的谦虚、恭敬、诚实,通过戏谑化的语言和动作也描写出土地神可爱的 一面。通过简洁、平实、明快、诙谐的语言很好地展现了黔北传佬族傩 戏幽默、风趣、娱人的特点。由于口语交流的双方多为面对面,因此口 头语体经常运用非语言因素,如表情、手势等态势语,而正是有了这些 非语言因素的帮助,口头语言中句子常常省略某些成分而不致影响意思 的表达。
再如,“哎哟!鸡都叫了三遍了。咦!(看厢房)哪些老爷们还在打 哟!我塞,得了一觉瞌睡睡了!管它的,解了手又去睡,那草窝睡起还 舒服,再去睡一觉。(走了两步)呃!不忙,刚才我耳朵多尖,听岳父 说厨房给大哥准备得有宵夜的。嘿!他吃得,难道我就吃不得吗?”(《顾 定安拜寿》)罗秀才和顾定安同时作为女婿给岳父拜寿,却受到两种款 待,但顾定安并不计较、气恼。简短的语句、一连串的感叹词、跳跃性 的动作描写,刻画出顾定安随遇而安、俏皮、机灵的性格特征。
语气词的运用还有如:“好苦呀,啷个开交哟! ”《顾定安拜寿》。“嘿! 帝王就是这么一套‘天命’封禅。”“但观朝廷旨意,要谨慎行事罗!”(《泰 山封禅》)“嘿”在这里有哀婉叹息的意思,剧中人物王旦对宋真宗打了 胜仗却还要赔偿以及泰山封禅的做法很气愤,但因帝命难违,也只能痛 惜罢了。
(三)语音节奏变化丰富。
黔北传佬族傩戏语音节奏上变化丰富,独白、旁白、内白用散文体, 简洁、明快、随意、自然;剧中的戏文唱词部分大都为不押韵的诗体形 式——无韵诗或自由诗。尽管行与行之间没有韵脚,但每行诗句都有固 定的音节,例如《骑龙下海》即是七个轻重相间的音节。七言句是诗体
中最成熟的语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律鲜明,能非常完美地表现人物 的情感。七言诗原本起源于民间歌谣,黔北传佬族傩戏在唱词部分选择 七言这一形式来表达是最合适不过的。当然,唱词部分也夹杂了三言、 五言或是更长的句子。比如:
柳毅(唱)天不平、地不平, 可恨宗师大人心不平。
弟兄三人去赴考,
文官不取我一人。
龙虎榜上无名字, 辞别宗师转回程。
柳毅只是心不死,
一心只把书来读。
看来一缘二命三风水,
四积阴功五读书。
节选自《骑龙下海》
这段是柳毅对宗师(考官)的唱词,写出文人急切考取功名的期盼
之情,勤奋用功之心以及落榜后的无限遗憾之意。我们看出,在七言唱 词中穿插三言、九言句,正是人物情感表达的需要。
(四)修辞方式上多用比喻、夸张、排比、对比、借代等。
希腊学者加朗纳斯曾说过:“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的光辉,在戏剧 创作中,正确地运用修辞手法,不仅使戏剧中人物的对话和唱词通俗、 明白、准确,而且还能使文字鲜明、精炼、生动、优美。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各种文体中都比较突出地运用。它能 使所记叙的人与事更加生动形象,所阐述的道理更加浅显易懂,所说明 的事物特征更加清晰,所抒发的情感更加具体动人。如,“坛子栽花冤 屈死,活人抬在死人坑。口水淹人不用海,丈二长麻理不伸。”这是《骑 龙下海》中龙三女的唱词,她有太大的冤屈,就如花栽在坛子里死掉一 般,就好比直接把活人抬入死人坑。这都是因为小姑子的陷害,口水也 淹死人啊;有冤无处伸,就象丈二长的麻,理也理不清。这写出龙三女 有苦说不出,有冤无处伸的悲惨遭遇。又如“浑身打得墨染青”,(《骑 龙下海》)写龙三女被棒打青得象墨染过一样。又如“宋王畏敌如虎, 已是木朽虫生。”(《泰山封禅》)生动地描写出大宋皇帝宋真宗面对 凶猛的契丹军队怯弱、畏惧的形象,大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已经是生虫 的朽木,不堪一击。
除比喻外,还有夸张、排比、对比、借代、反复、互文等。如“铜鼓 震天,铁鼓震地”(《毛鸡打铁》)互文手法,意思是铜鼓、铁鼓齐响 震动天和地。如“我心听得心欢喜,心中欢喜二三分。”(《骑龙下海》) 用反复的手法表达喜悦之情。
而更多的是各种修辞的综合运用,如:
柳公(唱)我儿路途凄凄惨,小心之上加小心。
逢着和尚叫长老,遇着导师叫先生。
遇着老的叫叔伯,遇着小的叫兄弟。
宿店要宿大瓦房,莫宿茅庵草舍家。
高门大户出君子,茅庵小屋出小人。
日出三丈你才走,日落黄昏你莫行。
三年两载辞官去,急早回程奉双亲。
父母好似风前烛,犹如鸡鸣草上寝。
若是朝中高中举,父母远接你回程。
——(《骑龙下海》)
柳公这段唱词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高妙。有排比,柳公交代路 上要格外小心:遇着不同的人如和尚、导师、老者、小的要注意如何称 呼如何交往,住宿要多留心,行中程要妥善安排行、歇,并催促高中后 要早早回家。这细致地写出父亲对而行千里求取功名的嘱咐,期盼、担 忧、心痛、惜别之情。“父母好似风前烛,犹如鸡鸣草上寝。”运用了比 喻的手法,深切地写出父母的担忧。止匕外,还有两处对比:日出行与日 落歇;宿住君子的大瓦房与不宿住小人的茅庵草舍家。父亲经验丰富, 对儿子一一交代。
二、黔北信佬族傩戏语言风格的形成原因
黔北伤佬族傩戏的语体风格是口头语体,其主要特点是遣词造句较 为随意,话题经常变换,语言生动活泼,风格平易自然。前面已经从四 个方面举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那黔北信佬族傩戏何以形成这种语 言风格呢?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一)傩戏的主题
傩戏是在民族民间宗教傩仪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经过了从傩仪 型一傩舞型一傩夹戏一傩戏型的演变历程,经历了从娱神到娱人 的递嬉过程,这方面很多学者都作了细致的论述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