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下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符静慧
概述:
下肢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骨折、踝部骨折、距骨骨折、跟骨骨折以及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脱位等。
下肢损伤发病特点
如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股骨干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小骨折腿部由于其前侧和内侧缺乏软组织,受损伤后易致胫腓部开放性骨折由于同样原因,实际胫骨的前、内外侧缺乏肌肉覆盖,故其血液供应也差,骨折愈合也慢。
下肢的主要功能
负重和行走,故必须具备稳固,双下肢等长、关节灵活,肌肉有力等重要条件,才能保证功能正常。
治疗原则
1、恢复肢体长度;
2、保持良好的力线;
3、消除任何的旋转畸形。
治疗方法:
手法整复固定(石膏托固定,皮牵引,骨牵引)
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
护理要点
1 观察病人神志、体温、呼吸、血压、尿量、贫血征象,以及情绪、睡眠、饮食营养状况、大小便等变化。
2 手法整复,牵拉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的面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以防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
3 观察牵引、外固定装置是否合适有效。确保石膏无挤压,无断裂或过松。发现异常,及时调整。观察皮牵引时皮肤有无过敏起水泡,发现过敏者,立即改换其他方法。观察外固定及身体骨突处皮肤有无压迫;
4 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是否障碍,血管,神经有无损伤,如末梢皮肤温度,感觉运动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护理要点
5 肿胀观察。轻中度肿胀,应将患肢抬高略高于心脏部位,可减轻肿胀,如果严重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出现张力性水泡,应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如发现远端皮肤温度降低,颜色变深,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立即解除外固定或敷料,必要时切开减压,预防发生骨筋膜间区综合症和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6 手术后病人除观察生命体征外,应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引流管是否通畅及感染征象等
石膏托固定的护理
1 置病人于正确体位,避免旋转、扭曲。在翻身或搬动时必须保持固定位置不变,防止石膏断裂、变形等意外情况发生。
2 做好床头交接,正常情况下,患肢末端温暖、红润、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如趾、指端苍白或青紫、麻木、活动无力或痉挛、肢体高度肿胀,则疑有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压迫,应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减压处理。
3 术后石膏外固定者,须将患肢抬高,减轻肿胀
4 石膏干固后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未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如足部屈曲
牵引术后的护理
1 向患者说明牵引的目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主动配合
2 洗净患肢,局部备皮,凡是新上牵引的患者,尤其是皮肤牵引,要严格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肢体感觉活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牵引术后的护理
3 保证牵引效能应注意
(1)牵引的重锤要悬空,不可着地或靠在床架上,不可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2)保持患肢与功能位置,嘱患者不要产自改变体位
(3)牵引方向不可随意改动,牵引绳应滑动自如,被子不可压在牵引身上,以免影响牵引轴线和牵引力
(4)每日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做好记录
(5)皮肤牵引时要随时观察胶布及绷带有无松动或脱落,局部皮肤有无水泡,皮疹或溃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骨牵引时每日用75%酒精滴针孔处三次,预防感染,注意观察钢针有无松动,滑落,如发现牵引向一侧偏移,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了解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 注意防止并发症,定时协助患者坐起,鼓励患者咳嗽,防止坠积性肺炎,鼓励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冬季应注意保暖
牵引术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