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教育的认识与教育的发展 】是由【明月清风】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的认识与教育的发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价值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教育学的问题与性质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与学习
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思想转变过程。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3、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用法,因为不论是方法的还是制度的,教育强调的是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过程。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甚至一个专职的人民教师的教育活动,仅仅只停留在对“教育”概念的常识理解,那么其教育水平和质量就值得怀疑。
所以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我们把对教育的理解从常识水平提高到理论水平。
我们的思考是:
(二)“教育”(education)的词源
拉丁文中教育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教育”这个词是一个典型的泊来词。
中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为什么教育这个词偏偏是一个泊来词之词呢?
教育一词,最早在《孟子·尽心上》出现
三乐中,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是亲情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是自身之乐。
二乐,很多人都能做到。
三乐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因而,三乐乃极乐。
《孟子·尽心上》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01
公元前372-前289年
战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
02
在我国,我国在20世纪之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使用。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从甲骨文和金文的意型字看,教与学是是统一的,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事物,同一活动的。
因此,我们这里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教”与“学”是中国 “教育”的词源
“学”在甲骨文中的写法:
金文的写法是:
甲骨文:
金文: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三个层次
广义
狭义
更狭义
(三)“教育”的定义
王道俊 王汉澜组织编写的《教育学》的定义为: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定义为:“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1)广义的定义(P16)
南师版《教育学》定义为,”狭义的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狭义教育也叫学校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狭义的定义
1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如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2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3
其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