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的实践研究
课题的起源
因女儿上了高中,与高中老师的接触也多起来了,在与高中数学老师的交流中,逐渐感到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近两年随着杭州市中考阅卷的改革,数学中考的试题难度有所提高,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颇有争议。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站在普通高中教师的角度看问题,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导致有许多高一学生适应不了高中的数学学习,甚至部分在初中阶段所谓的数学优等生进入高中后却变成了数学困难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应加强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研究,但目前杭州市的普通高中和初中是分离的,客观上使这一研究碰到了困难。笔者在暑假期间阅读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各册教材,对比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我校数学组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分析和研究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异同点,主要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为此,在教研组内开设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通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为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一)两种课程标准的比较
两个“标准”都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基础性和大众化,而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也突出教学要求的多样性与选择性,。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可见两种学习方式的要求基本相同,高中增加了阅读自学的能力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应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活动。另外,初中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并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高中则更强调理性思维,数学逻辑性要求和理论性更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
“再创造”过程。
可见,高中的数学教学活动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