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2025年作为领导的你成为了“后见之明”的“聪明人”吗(共9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44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作为领导的你成为了“后见之明”的“聪明人”吗(共9篇).docx

上传人:文档百货 2025/5/5 文件大小: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作为领导的你成为了“后见之明”的“聪明人”吗(共9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作为领导的你成为了“后见之明”的“聪明人”吗(共9篇) 】是由【文档百货】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作为领导的你成为了“后见之明”的“聪明人”吗(共9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作为领导的你成为了“后见之明”的“聪明人”吗(共9篇)
篇1:作为领导的你成为了“后见之明”的“聪明人”吗
后见之明:那些假装智慧的“聪明人”
文 / 王世民
01你遇到过这类的“聪明人”吗?
1、因为预言到某家公司的倒闭而佩服自己的英明?










2、因为自己预测到某只股票的上涨而洋洋自得?
3、因为发现某个不为人知的规律而兴奋异常?
4、觉得某些研究很傻,浪费大量时间金钱得出了一个“慢跑能够减肥”的结论?
5、对身边的某个人恨铁不成钢,自己给的建议那么好,他却不听结果吃亏了?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甚至5条都中了的话,那恭喜他,他拥有非凡的后见之明,而且还是专业级的。
以上全中的可能是特例,但事实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后见之明”的现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何会有这样的后见之明。
02后见之明之一:我早知道了
根据对全国各大院线的统计,全国影院所售饮料的收入超过了爆米花的收入。
你觉得这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我问了好几位同事,她们给我的回答分别是:
◆ 同事甲:因为如果两个人去看电影的话,只会买一份爆米花,但会买两杯饮料。
◆ 同事乙:因为人更会渴,所以买饮料是必须的,而爆米花不一定会买呀。
◆ 同事丙:因为饮料拿起来更方便,爆米花带起来不方便。
看了上面这些解释,你会不会觉得这个统计调查挺傻缺的?
这不是早就知道的事嘛,还费钱费力去统计。
不过真实的情况却是爆米花比饮料的销售收入要高。
这就是“我早知道了”的真相:我早知道了的感觉,往往是发生在我们知道了结果之后。










就像“慢跑能够减肥”的结论一样,我们也会觉得自己早就知道了(事实上过分肥胖的人慢跑才会减肥,一般人是不会的,甚至过分消瘦的人还会增重)。
知道了“事实”后我们大脑就会很自然地编造出解释这个“事实”的理由,并将这个“事实”视为“我早知道了”的理所当然之事。
这种“我早知道了”的后见之明,带来的害处就是想当然——会觉得别人做出的东西很简单,没啥可学习或借鉴的,从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吸取他人经验的机会。比如,邓小平提出的“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好多人听了就觉得没啥水平——这谁不知道呢!
再比如,我们将YouCore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为一句简单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 ,好多人也会觉得“我早知道了”,然后就不去深入思考了。
其实只要你去思考下,这个“你早知道了”的事,是在怎样的情境下,经过怎样的分析或提炼才得出来的,你所吸取的经验就完全不一样了。
03后见之明之二:我早预测到了
我的时候因为对塞班系统的不看好,预言过诺基亚手机弄不好一下子就会倒闭,结果诺基亚手机果真崩盘了。
我预测过比亚迪港股的上涨,结果这支股票真从港币30多元涨到港币80多元了。
这是因为我分析水平出众、预测能力惊人吗?
完全不是。
我们在回忆某件事的同时,由于已经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即这件事的结果),于是我们的大脑便会本能地寻找简单的因果关系,并对事件的顺序重新整合,这就是叙事谬误现象。










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我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我们就会错误地回忆 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这种“我早预测到了”的后见之明,带来的害处就是对自己能力的错估——妄自尊大,高估自己的智慧。
比如,有人猜准或“算准”了几次股票的涨跌后,就俨然以股神自居,盲目相信自己找到股市涨跌的规律了,结果亏得血本无归。
再比如,一家以老板一言堂的风格发展起来的企业,其老板往往会因为过去的“成功经验”,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结果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以,不要相信你“我早预测到了”的感觉,不要盲目自大,而要继续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件事,认真地听取反对意见。
04后见之明之三:寻找伪规律
我刚入行做管理咨询的时候,曾经也很热衷于看各种介绍商业成功经验的书籍,特别是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这两本书,让我觉得如获至宝。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两本书阐述的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规律,而且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潜心研究,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证明的。
为了写《优秀到卓越》,柯林斯团队花5年时间考察了1435家公司40年的历史。
为了写《基业长青》他们又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所有文章,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篇文章,记录了多页的专访内容,。










柯林斯将他的工作描述为“寻找适用于一家组织的永恒而普遍的答案”。
通过研究,他找到了这个答案:“只要认真使用我们所发现的思想框架,几乎任何组织都可以极大提高自身的境界和表现,甚至成为一家卓越的组织”。
《基业长青》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90年代最重要的两本管理书籍之一”,柯林斯也因为这两本书获得了“影响中国管理十五人之一”的称号。
但悲剧的是,柯林斯找到的这个永恒而普遍的答案被事实无情地击碎了(也帮我告别了各种商业成功的书籍)。
截至到,《从优秀到卓越》中研究的11家“卓越”企业,一家破产了,六家股票的表现不如股市整体水平。
《基业长青》中18组卓越公司和不怎么成功的对比公司,在书籍出版过后的一段时间里,两类企业在企业效益和股票收益等方面的差距几乎趋近于零。
选取成功的案例,再去寻找共同特点以找出规律,是我们总结经验常用的做法,柯林斯也是这么做的。
但这么做存在两个问题:
① 幸存者偏差
符合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同时也是失败案例的共同特点,甚至失败案例可能更多。
② 寻找出的共同特点与结果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数据聚集现象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随机数据之中。想要寻找某种解释的人,一定能从数据中找到一种解释。










比如,柯林斯找出来的企业发展的终极规律,“股神”找出来的股市涨跌规律。
这种“寻找伪规律”的后见之明,带来的害处就是不能吸收到真正的经验。
比如,有人分析了10名百岁老人的共同特点,得出了一个长寿的规律“他们都早晚各吃一个鸡蛋”,这种规律是荒诞的,但可惜的是这种荒诞却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之中。
要避免这种柯林斯式的后见之明,我们要特别留意三点:
① 不能只选成功案例,而是按照某种筛选标准同时选择所有案例。
② 不能只做前半截——按过往的共性提炼出“规律”;还要去认真做好后半截——去验证下这个规律能否预测到我们期待的结果。
③ 不能忽略了毫无理由的随机事件生成幸运或不幸模式的容易程度。运气的成分越多,我们总结出的规律价值就越少。
05后见之明之四:事后诸葛亮
你有没有经历过下面这样的场景呢?
你在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大家事前都一声不吭,或者七嘴八舌地根本给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但一旦事情发生后,特别是结果不好的时候,他们就都冒出来了,像先知一般,以各种教训的口气跟你讲“我早就跟你说过了….”。
其实,即使他们真的说过,但事后十分清晰明了的事情,事前却没有那么清晰可辨:
① 事前的线索千头万绪,你并不清楚哪一个会影响到未来的走势
比如,美国911事件发生前,美国联邦调查局总部就已经收到了一条警告的线索了,但在68000条的线索中,你如何知道“这一条”才应该是需要关注的呢?










② 各种随机因素的存在,你并不能确定最终的结果会是如何
人类并未掌握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环境越复杂,我们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就越大。
比如同样是一次没有把握的冒险决定,有的人运气好成功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孤胆英雄;反之,有的人运气不好失败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我们口诛笔伐的莽夫。
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后见之明,带来的害处有两个:
① 导致自己讨人厌
“事后诸葛亮”完全于事无补,偏偏又喜欢事后指指点点,这样的行为换了谁都讨厌。
② 导致保守现象发生
“事后诸葛亮”们不关注过程的合理性,更不会承认随机因素的影响,他们只会用结果来评判一个人。
由于结果的不可控制性,因此会导致组织和个人为了预防可能的指责增加很多本来不必要的防范措施。
比如,公司在做决策时会反复开会讨论,相互扯皮,谁都不肯签字担决策风险。
我去医院看病时,哪怕就是一个简单的咳嗽,大多数医生也是开单抽血、拍片,通过过度检查以规避风险。
因此,我们不要受到“事后诸葛亮”的影响,将他们的指责性评论丢在一遍,客观去分析和对待已发生的事。
自己更不要去当“事后诸葛亮”,当家庭、亲戚、朋友或同事的某个结果不如意的时候,避免“如果当初你怎么怎么,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的事后指责。










06小结
“我早知道了”、“我早预测到了”、“寻找伪规律”、“事后诸葛亮”这四种后见之明,会以“智慧”的光芒掩盖着我们实际上的愚蠢,让我们看起来大愚若智。
导致我们陷入这四种后见之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1、大脑基于“事实”编造简单因果关系的倾向
2、大脑重新编辑故事的叙事谬误现象
3、幸存者偏差和数据聚集效应的统计方法错误
4、忽略无处不在的运气影响
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
1、我早知道的事是不是真的那么理所当然?
2、我早预测到的事是不是只是自己的幻觉?
3、我视若秘诀的某个规律其实只是统计谬误?
4、我是不是没有意识到运气在这件事情中的成分?
以上,希望我们都能走出后见之明的偏差,开始真正的思考。
篇2:后见之明研究综述
后见之明研究综述
后见之明指后见判断(可得益于事件结果反馈的判断)与先见判断(不知晓事件结果时的判断)的系统差异,其研究范式大体可分为两类,假定型设计和记忆型设计。后见效应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章对后见效应的研究范式、研究结果、及其有关理论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其应用价值加以评述。 学术述评










人们这样调侃历史学者:每当一个事件发生之后,他们总能找到若干理由,证明这一事件必然发生。事实上,岂但历史学者,每个人(或许可称作朴素历史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类心理偏向。人们都曾有这样的体验,觉得自己“早就知道”某一事件(如球赛、婚姻、选举等)会出现何种结果。但是,如果有人宣称自己“早知如此”时,别人往往会对其言谈打个折扣,认为他不过是个“事后诸葛”。
Fischhoff最早对后见之明(hindsight  bias)做了实验研究[1],在实验中,他向被试呈现历史画片,比如,19世纪英国人与尼泊尔哥尔喀人(Gurkhas)战争的画片。在先见(foresight)条件下,不将战争的实际结果告知被试,要求被试对4种可能结果成为最终事实的可能性进行评定;而在后见条件下,告诉被试战争结果,然后要求他们假定自己不知道实际结果,对4种可能结果成为事实的可能性进行评定。研究发现,后见条件下的被试,较之先见条件下的被试,对实际结果出现的评定更有把握。Fischhoff将后见之明定义为后见判断(可得益于事件结果反馈的判断)与先见判断(不知晓事件结果时的判断)的系统差异。
1 后见之明的研究范式及主要结果
后见之明的研究范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假定型设计(hypothetical  design),如前所述Fischhoff的研究,其方法为比较两组被试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判断,一组被试不知道事件结果,另一组被试知道事件结果,但要求他他假定自己不知道;另一类是记忆型设计(memory  design),其方法是比较一组被试的初始反应和回忆反应,首先要求被试对事件某些可能结果作出一系列判断,然后,让被试知道事件的真实结果,再要求他们回忆原来的判断。
我们可以看到,假定型设计的实验情境,很类似于历史学者在事件发生之后进行评论(在此之前未曾置喙);而记忆型设计的实验情境,则类似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些事件作出预测,事件发生之后,又对自己先前的预测进行回忆评述。Hertwig、Gigerenzer和Hoffrage[2]认为,上述两种范式所研究的效应是有本质不同的。他们提议,将记忆型设计得到的效应称为“后见之明”,而将假定型设计得到的效应称为“早知如此”(know-it-all  along  effect)。但多数有关研究并未作此区分。










后见之明在多项不同任务类型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这些任务包括对事件结果的确信程度判断、二择一判断和数量估计等。这些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有政界选举[3]、医疗诊断[4]、科学实验结果[5]、经济决策[6]、自传记忆[7]和一般知识[8]等。从总体上看,后见效应的`幅度很小(根据Christensen-Szalanski和Fobian  Willham[9]的元分析结果r=,信度矫正后r=),但此效应极为强固,难以消除。
Fischhoff和Beyth[10]研究了人们对当前新闻事件的先见和后见判断。他们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出访北京和莫斯科之前,要求被试对可能出现的诸多结局作判断;在尼克松出访后,再要求这些被试回忆其先前对每一结局的可能性判断,看自己是否预测准确。研究发现,被试表现出明显的后见效应:对于他们认为已出现的结果,后见判断比先见判断所评定的可能性更大;相反,对于他们认为没有出现的结果,后见判断比先见判断所评定的可能性更小。这就是说,即便是被试内设计,也同样会出现后见效应。
Fischhoff和Beyth[10]在实验中,明确要求被试:“请再一次填写问卷。这
[1] [2] [3] [4] [5]
篇3: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作文
长烟落日的大漠中,骆驼背着我,向绿洲洒下一行驼铃,苍白的天地间萌动了求知的声韵。浩瀚渺茫的沧海上,灯塔照着我,扬起白帆。驶向人生理想的彼岸。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