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第三讲佛家中医药文化[1].ppt

格式:ppt   大小:282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讲佛家中医药文化[1].ppt

上传人:yuzonghong1 2018/3/9 文件大小:28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讲佛家中医药文化[1].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讲佛家中医药文化
一、佛学理论对中医药理论的建构作用
二、佛教伦理对医学卫生行为影响
三、佛教医学对中医药学的贡献
●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共经历5个阶段:萌发阶段-----汉、晋时期。此时佛教流传不普遍,佛经在汉译的初始期;奠基阶段------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普遍,寺院3万所,高僧多多,并行成了中国特色佛教;形成阶段-----隋、唐、五代时期,佛学广为接受,受到皇室优待,发展如日中天;发展阶段------宋、元、明、清时期,佛学得到一定充实和发展;转轨阶段-----近代以来。
●佛学理论对中医药理论的建构作用
1 佛教四大观念对中医基础学说的影响
佛教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世界得基本元素。地大以坚为性,能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为性,能使物成长。
人由四大和合而成, 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陶弘景、孙思邈、王焘等人以四大代替五行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以后明代张介宾、清代喻昌仍用四大解释疾病现象。如《千金要方》: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外台秘要》:骨肉肌肤是地大也;血泪膏涕津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屈伸俯仰是风大也。
2佛教三学对中医养阴学说的影响
佛教三学:戒、定、慧是佛学必修三种学业。戒即戒律是佛门弟子的日常规范;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欺骗、不喝酒。定即禅定是摈除一切欲望,专心致志正审思虑,入定修持。慧即通过内心体验和证悟而获得佛教智慧,即宇宙最高和终极真理。三学实际上就是虚、空、静。
这一观念对中医养阴学说的提出有一定启发。元医医家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提出保护阴气,要静心无念,静坐调身,减少耗散,戒除相火妄动。“存得一份阴液,便有一份生机”
3佛教素食观念对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影响
佛教素食制度是佛教传到中国后,在中国有汉族僧尼形成的。
佛教认为吃肉在精神层面上易累积成邪气,形成疾病。因为动物被宰杀时恐惧、愤怒之气充塞肉身,影响肉质。
吃素食使身心避免受浊气干扰,气有黑白,即浊清,吃素可感召白气,使人有助于纯净身体及神经,使人清新平和,长寿。
佛教素食养生丰富了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孙思邈说“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万全说“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朱丹溪也提倡素食的补阴之功。
●佛教伦理对医学卫生活动影响
1佛教普度众生慈悲思想成为医家医学活动宗旨
我国诸多医学著作书名用“慈”、“惠”、“普济”、“普救”等,如慈惠方、慈济方、慈幼纲目、慈幼便览、普济方、普济良方、普救回生草等,体现佛教伦理对医家的影响。
医学道德论著中,孙思邈著大医精诚,把佛教伦理写入其中“大医治病、必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院普济含灵之苦”
医家以佛教普救众生宗旨,研读医学理论身居深山置生死于外;不虑长幼、贫贱、华异为救人可千里奔赴。
2在医学教育中引入佛教戒律形式
佛教在管理弟子时制定一些规定,如五戒、八戒等。在医学道德教育中,我国一些医学著作受此影响也制定医学道德戒律。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著有《医家五戒十要》;清代张璐做《医家十戒》,喻昌做《医门法律》。为奖励学成的医学弟子,老师也通常赠送一把雨伞、一盏灯笼。
3 受佛教因果报应律影响医家治病有积阴德因素
佛教认可前世、现世和来世,认为前世造业今世受果,现世造业来世受果。我国医学著作中也流传医家修阴德观念。《千金方》中孙思邈讲“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宋代《医说》记述医生何澄治病“拒身酬”的阴德得到善报。
4 佛教重视通过禅定调身、调气、调息等精神修养来养生驱病,而不重视用药。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医家医学行为产生影响。我国诸多医家重视静坐、静养在治病的作用。他们创立各种功法,引导人们调身、息、气,使身心健康。
5 佛教倡导卫生保健,促进了我国健康生活习惯的形成。佛教重视沐浴,《温室洗浴众僧经》详述了洗澡的意义,并说俗僧要用七物洗澡。佛教在《温室洗浴众僧经》还提出用杨枝洁牙是修禅的必经程序,另外喝茶、焚香避秽也是僧人的卫生的习惯。所有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