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国音乐概述与与作品赏析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音乐概述与与作品赏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二讲
中国音乐概述与作品赏析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五分。
PartⅠ 原始及夏商的音乐 (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
概述:
原始的音乐与我们当今的概念有所不同,它是由歌、舞、乐三者所组成,还没有形成我们现在音乐的分类。
原始的音乐常常以狩猎为内容,如《尚书·舜典》中记载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乐舞,大约是人们以自制乐器伴奏,扮作各种野兽形状来表现驯服百兽的愿望或欢庆狩猎胜利的场景。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五分。
考古发掘的原始乐器
贾湖骨笛:考古学者于1986、1987、2001年间三次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前后两次共发掘出的25支骨笛,出土后有11支是完整的,属于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五分。
河姆渡骨哨:1973年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160余件,属于新石器时期。他们用鸟类骨头制成,长度约7厘米左右,一般开有1至3个音孔,其中部分骨哨至今仍然能吹奏出类似鸟鸣的声音,距今7000年左右。
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骨哨
骨笛与乐队《原始狩猎图》
该曲作于1984年。是作曲家钱兆熹(1936—2005)在参观者浙江河姆渡骨笛后受其启发而创作。
乐曲以骨笛为领奏,以埙、笛、笙等吹管乐器、打击乐以及人声与之相和,意在表现远古祖先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音乐风格古朴、神秘而粗犷。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五分。
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一音孔古埙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
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陶钟
陕西长安斗门镇(客省庄)遗址陶钟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五分。
文献传说中的原始乐舞
音乐形式:歌、乐、舞三位一体
音乐内容:劳动生活、宗教、祭祀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
“戛击鸣球······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皋陶谟》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礼记·乐本篇》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五分。
《葛天氏之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
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
《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
极》。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
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五分。
《伊耆氏之乐》中的《蜡祭》
“伊耆氏始为蜡祭,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其《蜡辞》曰: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
《朱襄氏之乐》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解散,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
乐篇》
《阴康氏之乐》
“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潜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源;民气郁瘀
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吕氏春秋·仲夏
纪·古乐篇》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五分。
夏、商的音乐
禹之子启继位,禅让制——世袭制,建立夏王朝,正式进入奴隶社会。
商汤败夏桀,建立商朝,农牧业、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青铜的冶炼和铸造,乐器制造工艺得到提高。
考古发掘出土的乐器
① 夏代较少。
② 商代主要以青铜乐器为主,较之前的乐器相比:制作更讲究,音质音量较好,有了成编的乐器组合形式。
文献记载的乐舞
颂神——颂人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五分。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陶埙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鼍鼓
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铜铃
夏商时期的乐器
夏代的乐器(陶埙、鼍鼓、石磬、铜铃)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四十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