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建筑艺术论文(共13篇) 】是由【平平库】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建筑艺术论文(共13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建筑艺术论文(共13篇)
篇1:建筑艺术论文
摘要:
艺术、景观、建筑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者虽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由于知识体系不同,设计师们接受的训练不同,三者呈现出的作品仍然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设计过程到最后作品的呈现来展现出三种艺术的差异,以及对于它们产生的思考。
关键词:
大地艺术。
景观设计。
建筑设计。
场地精神。
学生建造
1实地建造
在同样的场地条件,同样的材料要求下,在学生建造活动中,3种不同的作品对场地不同的理解展现出了很大的区别。
在“东南大学三校联合学生建造活动中,不同学科的参与,呈现出了3种风格迥异的作品,分别体现出了大地艺术、景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特色。
大地艺术的作品充满视觉冲击力,结构自由随性。
景观设计作品与场地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场地对话。
建筑设计的作品很完整,自成体系,结构完整。
2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引导人们关注自然,注重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地艺术通常都是宏大壮观的,让人发自肺腑的感到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
大地艺术的创作主要受到艺术的影响,和许多艺术创作一样,支配创作者的是激情、灵感。
在实际建造中,区别于建筑学科学生严谨有控制性的设计建造,它的设计及建造过程是自由的。
甚至没有完全的图纸,就在一次次的手动实验和调整中落成。
3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设计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知,用自己的审美,针对自己的需求,将自然材料作为要素,营造出适合人类活动的环境。
同时,在建筑和环境中,景观还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协调两者,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建造中,景观学科的学生作品也充分体现出了这种特征。
在和环境的交流对话上,景观学科学生的作品最突出。
即使在一个小构筑物中也体现了人对自然地改造,希望人们的活动可以通过放置的构筑物产生改变,有意识地引导人的活动。
同时也体现了它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起到的作用。
在山间的小路上放置了这个作品,使路的视觉效果没有那么强烈突兀,非常柔和地缓解了路与绿色植被的冲突,通过设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建筑设计
建筑的产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斗争。
为了对抗寒风、雨水,人们必须搭围合的构筑物来保暖,久而久之,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地综合使用丰富了构筑物的造型,建筑诞生了。
建筑在这三者之中无疑是体量感,造型感最能得到体现的。
建造中,建筑学科学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设计过程中十分严谨,对节点、结构的研究思考非常透彻。
在建造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控制力,每一个步骤都是在人的控制掌控之下,一步一步将构筑物呈现。
在最后的成品中,它的结构最为完整,自成一体系。
让人觉得无论放置在什么环境中都可以,没有和环境发生过多联系。
它向我们展示的主要是结构的美感,设计的控制力。
5总结
在一次建造中,在同样的环境中,3种作品的展现体现出3个学科的区别。
建筑学强调人的控制,强调人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作品完整,不需要自然的参与,自成体系。
景观设计则是通过人的设计,人造构筑物的安置协调人类改造和大自然的巨大差异,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柔化尖锐矛盾同时也改造自然使之适合自己需求。
而大地艺术却是在通过自身的视觉冲击来引发人们思考,不存在什么实用意义,却是为了唤醒人们精神上的共鸣而存在。
在倡导绿色生态设计的今天,三者在以后的发展中,势必会有更多的交集。
建筑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对话,,大地艺术将会出现更多好的作品,让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更深入的思考,给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篇2:建筑艺术论文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加大,对建筑设计有着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对构成艺术进行概述,并分析当代建筑设计中构成艺术的有效应用。
构成艺术。
当代建筑设计。
应用
1构成艺术概述
所谓的构成艺术,是在元素重组条件下而形成的艺术。
构成艺术发展中,遵循着人类社会“完美结合的发展规律,对艺术审美性有着一定的要求。
“构成艺术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构成主义得以快速发展,《第三国际纪念塔》是构成艺术的典型代表作,对后期欧洲建筑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构成艺术主要包括形态要素、心理要素两方面内容,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构成艺术是造型艺术,从形态、空间、材料、质感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规律组合,能够将构成艺术充分展现,满足人们对当代建筑设计的要求。
就构成艺术的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特征、构成形态特征、主体因素特征等[1]。
2当代建筑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当代建筑设计中,构成艺术有着一定的应用,是建筑艺术创作领域的延伸,同时可以满足建筑造型设计的审美需求。
点、线、面、体、色彩视觉心理等元素是构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有必要从各元素视角出发,对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探析。
对于建筑而言,窗户是“点。
单体建筑是城市的“点,可见,点是构成艺术最为基本的元素。
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点的合理布置,能够表达不同形态特征和传递情感。
点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单点的应用。
点放置于不同位置,能够给人以单纯宁静之感。
例如:都江户东京博物馆中“点的装饰,能够彰显端庄威严的氛围。
其次,双点的应用,具有张力之感,如日本人脸住宅,充当“眼睛的窗户是“点,可以给人以集聚之感,同时彰显建筑设计的与众不同之感。
最后,多点的应用,通过对多点的协调运用,可以增强建筑设计的视觉冲击感。
如东方明珠建筑设计中,3个球体从上往下逐渐增大,具有韵律感,且建筑气势磅礴。
线是构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不同形式而达到装饰建筑的目的。
在建筑设计中,线能够营造各类型风格的建筑,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影响。
构成艺术之线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两方面的体现:首先,线能够将许多无联系的物体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也可以将一个整体分为若干部分,使之形成新的造型艺术。
在不同组合方式下的线,有主次之分,对建筑视觉效果有不同影响,也能凸显空间感和立体感,创作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其次,线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导向性特点,如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对建筑视觉效果有差异性影响。
如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外观设计中,采用线元素,打破传统玻璃建筑中呆板束缚。
线是面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几何面和自然面,有着规则或不规则之分,可以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影响。
当代建筑设计中,通过面的不同组合方式,能够营造不同的空间环境,给人以轻巧感,同时在面应用中,施以穿插、叠加等形式,有利于增强建筑外观的艺术美感,给人以独特的韵味回味。
就“面而言,在城市整体形象中占据重要地位,如立面可以作为街道划分、公共空间划分的墙面,在满足人们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可增强建筑设计的审美效果。
然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要有效应用“面的构成艺术,需要设计者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审美素质,以彰显建筑设计的独特性。
体具有三维空间,是构成艺术的重要组成,以面为基础。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通过对不同立体图形的拼接,可以组合成更具独特性的建筑形式。
目前,我的提高,对建筑有着个性化的需求,而建筑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活动中,将其加以充分运用,可以丰富建筑形式和突出建筑的个性化,满足人们需求。
色彩视觉心理是构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点线面体为基础,与人们心灵世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现阶段,我国建筑设计中,可能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影响,影响建筑设计效果,而设计者设计意图不能得以充分表达。
然而,在设计活动中,注重对色彩视觉心理的有效应用,能够将设计创意情感传递。
首先,合理调配色彩,依据建筑物所处位置、周围环境等条件而对色彩加以调整,有助于烘托环境氛围。
其次,在设计活动中,有效应用构成艺术,以设计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影响的建筑,增强视觉效果。
最后,建筑设计应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与其建立必要的心灵沟通,对增强现代建筑设计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见,基于色彩视觉心理的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3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建筑行业发展得到充足的动力,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
点线面体是构成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构成艺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增强设计效果,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国相关部门人员,有必要对构成艺术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以充分发挥构成艺术的积极作用,确保建筑设计活动有序进行。
作者:张月婷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J].中国建材科技,,(6):103-105.
篇3:试论世博会建筑艺术论文
试论世博会建筑艺术论文
1展馆人性化设计本质理念的体现
1.1日本“纸”的运用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自然与科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馆的设计,日本馆没有像通常的展馆那样注重空间和形式的表现,而是把材料和结构联系起来,把纸作为建筑材料,所有的维护结构、支撑系统均由可回收材料纸膜和纸筒构成,因采用纸质材料的关系,建筑物显得分外轻盈与雅致,真切的呈现了世博会的主题。尽管日本馆在建造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更换工程师、工期耽搁、材料安全受怀疑等等,但日本馆的纸质建筑仍是建筑史上的一次跨越。其材料全部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在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将完全回收再利用,运回日本作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用纸,而被拆除的日本馆对环境产生的负担也降至最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充分发挥。
1.2瑞士“八音盒”
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就是把松木条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来表现整个建筑。整个建筑似一个四面敞开的迷宫,其材料完全来自于瑞士本土未干的松木条。由木方块堆积而成的9米高的“八音盒”,通过平面的穿插,纵横组合,构成了3000的`展馆。没有钉子、螺栓和粘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和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这种建筑构成方式为组装和拆卸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瑞士馆同时也将空间、声响和展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供人丰富体验的事件性场所。在展出的几个月中,还能使一些松木条均匀的慢慢变干。这种材料的有机堆砌,可以使一些松木条仅依靠摩擦力和压力组合在一起,展会结束后,又可以轻松方便地拆除回收并用于其他建筑。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资源合理循环利用,还能使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2回归世博艺术本质的道路任重道远
世博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谐、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亘古不灭的理想,弘扬世博精神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虽然每届世博会都在朝这个本质目标发展,世博会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有一些瑕疵,如汉诺威世博会中的荷兰馆,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荷兰创造空间”的主题,将水与景观、建筑和能源的关系,通过垂直的断层堆积方法构成的空间进行呈现,将展示内容、形式和能源利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尽管给人以全新的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就是这座广受推崇的展馆,却在世博会结束后遭遇尴尬。原因在于它不像日本馆、瑞士馆那样能拆分,同时又因为那奇特的造型而影响了它的后续使用。于是,在经历了6个月的风光无限后,荷兰馆最终成为汉诺威世博会至今令人感慨、遗憾的话题。如今的汉诺威世博园里,体量巨大而又空荡的荷兰馆依然孤立地矗立着,显得那么刺眼。这足以让我们反思良久。
3结语
世博会作为全球性的综合展示活动,它是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系统化,是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契机,纵观历届博览会,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而各个举办城市对展馆的后续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恢复了展区的初始面貌,有的被考虑作为其他用途,有的一次为契机,改变旧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面貌。这就要求世博会馆不应仅仅关注奇特新颖的建筑造型,而更要注重其后续发展,如是否能可持续利用,是否能减少后期的能源消耗,是否能回归到世博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要回归到世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理论上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上也要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不应只体现在设计表面上,更要体现在设计的本质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