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12第三单元第12课能力提升全练5(4).pptx

格式:pptx   大小:554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2第三单元第12课能力提升全练5(4).pptx

上传人:和合 2025/5/10 文件大小:5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2第三单元第12课能力提升全练5(4).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12第三单元第12课能力提升全练5(4) 】是由【和合】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12第三单元第12课能力提升全练5(4)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2024版 5·3初中同步(下册)
曲一线初中同步微课堂
典题精讲
目录
01
思路分析
02
方法总结
03
巩固提升
04
初中同步
第一部分
典题精讲
DIYIBUFEN
典题精讲
初中同步
,完成问题。
《老屋记》徐则臣
去年,在山东某地出差,因离家近,顺道回了趟老家。家里正在翻盖房子,两层半的小楼已经完成了两层。父亲带我爬上空荡荡的毛坯房的二楼。房子算不上高,但视野开阔,半个村庄都在眼里,还能把邻居们的院子看个遍,我陡生了身轻如燕之感以及登高望远的豪迈。这感觉因老屋而来。
老屋在旁边,低矮的平房,红砖白瓦,为了给新房子腾地方,拆了一半,看上去悲伤破败。多少年来,一家人就生活在老屋里,当然,那时候还不觉得它老,不认为它狭矮陈陋,我们在瓦房里出出进进,过得喜气洋洋。那时候我小,对世界充满着最朴素的好奇,坐在院子里仰脸望天,整个村庄的人声和狗吠都拥到一个院子里,我想站到高处,看一看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看一看到了夏天的傍晚,他们是如何在院子里摆出一张桌子吃饭的。但是院落低矮,除了爬到树顶,我只能坐井观天。我爬过很多树,可是村子里的树没多高,且到处都是树,目光刚越过别人家的山墙就被枝叶挡住了。住在老屋里的我,如同一枚棋子,被摁在了低海拔的角落里。
于是我想飞,总是想象自己像一只鸟,飞抵村庄上空。我更喜欢想象自己一步一步走到足够高的地方,直到把这个世界看清楚。此后的很多年,我离家念书、工作,寒暑两季放假回家或是小住,不是钻进书本里不出来,就是火烧屁股一般转个身就走。同样是待在老屋里,但全然没有了少年时的天真,再想不起要登高望远,也不再对邻居家的院子和饭桌感兴趣。
但是现在,站在二楼粗糙的房坯上,我突然又想起了那只鸟,想起了童年生活的一个关键词:登高望远。现在,房子的确长高了,长到了二层,而且还要再长高半层。也许我曾经设想过有一天房子会做梦般地长高,但我肯定不会想到,真正站在长高了的房子上看村庄,究竟是什么感觉。
母亲一直不愿意盖新房子。30多年里她盖了6次房子,搬家三年穷,何况造新家,穷怕了也累怕了。这几年但凡谁动议破旧立新,母亲都要历数6次盖房子的穷困与操劳。母亲扳着指头算,草房子盖了几间,半边草半边瓦的房子盖了几间,瓦房盖了几间……盖这些房子我都经历过,只是每一间都是该款的绝唱,日子总是往好了过。
记得我们从院子里长老槐树和果树的草房子里彻底搬进白瓦房,就是现在的老屋,那时我只有四五岁,把自己的小零件蚂蚁搬家似的往新屋子里运,路上光脚踩到了一枚图钉,一扎到底。因为疼痛,记忆从那枚清醒的图钉开始,蔓延到白瓦房和草屋子,然后是新旧两个院子,然后是新旧两个院子所属的两个时代的生活——它们通过一颗闪亮的图钉紧紧地咬合在了一起。那是我关于这个世界最初的完整的记忆。在遗落了图钉的新的白瓦房里,我们家一住20多年,直到把白瓦的颜色住灰,把新房子住旧,成了老屋;直住到这些年有了一点点钱的邻居们都把小瓦房拆了,原地盖起了雄伟敞亮的大屋子。前后左右的邻居们,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我们家成了峡谷,头顶只有院子大的四方的天。年过90的祖父要了一辈子强,现在低头抬头都憋得慌。祖父说:没法活了,人家都住在咱们头顶上,喘不过来气。盖不盖?我说:盖。祖父说:怎么盖?我说:两层半。宜早不宜迟。我负责说服父母:老房子住了20多年了,够本了,再住下去就成了危房;还有三五十年要活,新房子早晚要盖,好日子早过一天算一天。母亲还犹豫,我向她保证,这是这辈子她盖的最后一次房子,咱们全用好材料。母亲说:就算用金銮殿的材料,不还是得我和你爸操持?是的,除了拿出一点钱,对于这座新房子我能做的只是在电话里说了几次自己的设想,嘱咐材料尽量用最好的。3个月之后,我回到家,直接站到了二楼顶上;下一次再回来,我看见的将是一座祖父祖母和我父母这辈子住过的最完美的房子。
搬家的时候我肯定不在,从老屋到新楼,我其实希望自己能像四五岁的时候一样,蚂蚁似的一趟趟搬运;就算出现第二枚图钉也未必不是好事,踩上去,疼痛将贯穿我一生。这可能也是我在自己的村庄里建造的最后一座房子。我从二楼下来,给祖父祖母买了烟酒和点心,陪他们说了会儿话,和父母吃了顿晚饭,就拎着行李去了机场。从下车到离开,我在家仅待了4个小时。
“我”为什么“陡生”这种感觉?带着疑问往下读。
面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这就是孩子的天真!
“摁在了”准确写出了“我”的感受。
离家念书、工作的“我”和少年时不一样了。
“登高望远”一再出现。 想想母亲此时的心理。
“我”和母亲的体会不一样。
如此详写儿时搬家踩到图钉的记忆,是要表现什么?
怎样理解祖父此时的心态? 新楼如愿以偿地盖起来了,而且很快。
这里“我”的情感有点复杂,你体会到了吗?
第二部分
思路分析
DIERBUFEN
思路分析
初中同步
,完成问题。
(4)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童年、故乡、记忆……请结合全文内容,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解析】(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围绕文章的主旨展开回答即可。注意要突出中心,语言通顺,具有说服力。
【答案】(4)(示例1)童年。文章深情回忆了关于老屋的记忆。在老屋子里,幼年的我和家人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这里有我和家人美好的回忆,而且在老屋子里我也萌生了想要到远处的世界去看看的念头,可是真正到了外边打拼后,回家后却发现自己没有了童年时登高望远的心境,表现出时光流逝的淡淡忧愁,以及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的愧疚。
(示例2)故乡。年少的“我”在故乡的老屋里和它很亲近,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总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总想像一只鸟一样飞离这片地方,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可是慢慢长大后才发现,自己的根还是在故乡,因为这里有养育自己的父母,有自己的梦想和回忆,自己还是无法割舍。
(示例3)记忆。“我”对老屋的记忆是深刻的,这里既有快乐的回忆,尤其是从草房子往老屋搬家时,脚被图钉扎了一下,因为疼痛让自己记忆犹新,这里面有对旧生活的留恋,也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可是慢慢的,老屋也让自己有被困住的念头,拼命想去远方,而在终于取得一些成就后,自己却和家人渐行渐远,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连记忆也变得模糊不清了。
第三部分
方法总结
DISANBUFEN
技巧点拨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精确地抓住文章的主旨呢?
一、标题是文章的招牌
常言说:“题好一半文”,因此大凡优秀的作品,标题必定凝聚着作者的匠心。这样一来,解读标题就成了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敲门砖。一般来说,标题可说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也能示意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倾向,它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特别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联想、推想文意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
二、关注文章的首尾段
万物有法,文章自有章法。文章之法就是它的起承转合。起合乃文章关键。起就是引出话题,就是开宗明义,就是设置悬念,就是奠定基调;合则是呼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解读文本,抓住了首尾段意,犹如手执牛耳,理解文章主旨,就会水到渠成。
三、留意标志性的语言
理解文章主旨,单靠对文章首尾段的揣摩是不够的,因为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主体还是在中间部分。根据行文的规律,在表情达意时,确定会有肯定的思维脉络和情感线索,表达在文章中。就是那些零碎的、不连贯的标志性语言。文章标志性的语言大致有这些类型: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落首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等。我们在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语句按段落顺序串起来,自然就把住了中心思想和感情脉络。
初中同步
第四部分
巩固提升
DISIBUFEN
巩固提升
※文章写母亲不愿意盖新房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的理解。结合“母亲一直不愿意盖新房子。搬家三年穷,何况造新家,穷怕了也累怕了”“母亲说:就算用金銮殿的材料,不还是得我和你爸操持”句可知,母亲不愿意盖房子是因为穷,累,操心。结合“好日子早过一天算一天。母亲还犹豫,我向她保证,这是这辈子她盖的最后一次房子,咱们全用好材料。是的,除了拿出一点钱,对于这座新房子我能做的只是在电话里说了几次自己的设想,嘱咐材料尽量用最好的”句可知,最后一次盖房子是因为“我”能拿出钱来。前后结合分析,母亲不愿意盖房子表现了当时家里的贫穷,和下文“我家”盖上新房子形成对比,突出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更好了。
答案:母亲不愿意盖房子是因为穷,累,操心。和下文“我家”盖上新房子形成对比,突出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更幸福。
初中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