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中国茶文化
七碗茶诗——卢仝
七碗茶诗
卢仝〈tong〉(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范阳(治今河北诼县)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且奇诡险怪,人称“卢仝体”,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至今河南济源市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先说怎样品茶:品茶可用备、洗、取、沏、端、饮、斟、清八个字来概括。具体是:
备:是品茶的第一道工序,包括对茶叶、开水、茶具和品茶环境四方面的准备工作。
洗(温):指对茶具的洗涤、热烫过程,主要起到消毒和温杯的作用。
取(选):按客人的品种、嗜好和饮茶习俗,备齐多种茶叶品种,让客人点茶和供客人选用。
沏(泡):沏茶时手势动作要轻柔持重,倒开水时要把茶壶上下拉三次,高冲低调,即“凤凰三点头”。目的是为了使茶叶在杯中能均匀地吸水,有处于茶叶在杯中显色、透香和吐味。此时还要仔细辨别沏茶的水声,仔细观察茶叶从浮到沉的形态变化。
端(敬):端茶给客人,切忌用手抓提杯边缘或握住杯身,正确做法是工恭恭敬敬地用左手托住杯底,最好下垫托盘,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
品:客人接过茶后不能举杯一饮而尽,吃口要小,可从杯口吸吮一小口,茶水通过舌头,扩展到舌苔,直接刺激味蕾,此时可以微微、细细、啜啜品之。
斟(加):给客人斟茶时,不要等客人喝到快露杯底再加开水,而要勤斟少加。我国有“浅茶满酒”的习惯必须注意礼节,一般以杯容量的三分之二茶液为宜。
清:要等客人离后,才能清洗茶具,收藏起来以备下次之用。
绿茶:龙井茶、碧螺春、竹叶青、黄山毛峰等
黄茶:霍山黄芽、君山银针等
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
青茶(乌龙茶):铁观音、冻顶乌龙、武夷岩茶等
红茶:小种红茶、祁门工夫、滇红工夫等黑茶黑茶: 湖南黑茶、六堡茶、普洱熟茶等
茶的种类
“茶”的起源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茶具
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
传统茶具的配置一般包括: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等.
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冲泡方法,因此也有着不同的茶具配置.
中国茶艺基本程式
备具烫壶:准备好茶具,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满。
倒水留温:将壶内的水倒去,茶壶保留着一定的温度。
见壶置茶: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这是
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
清龙注水:将炮茶用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起壶出汤: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使茶汤均匀。
敬客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主人、专人奉上。
去渣洗杯: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需饮时从头再来。饮毕,客
离洗壶,以备再用。
茶文化的内涵不断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
几处重要的名泉
扬子江南零水
无锡惠山泉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
杭州虎跑水
扬州大明寺水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