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资料收集与补充勘查、数据驱动的地下水模型构建步骤、成果报告 】是由【资料之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工作资料收集与补充勘查、数据驱动的地下水模型构建步骤、成果报告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GB/T 14497—20××
A A
附录A
(规范性)
资料收集与补充勘查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注: 参考DD03、DZ/T0282相关要求执行。
收集和整理地层、岩性、构造、第四系地质及地貌特征资料 。
收集和整理含水层的赋存类型和分布规律;地下水的水量、常规组分、典型组分、地下水的补
给、径流、储存和排泄条件;水动力、水化学特征及导水性变化规律的研究资料。
区域水均衡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d) 大气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降水入渗条件;
e) 河流的流速、流量、含砂(泥)量、河床淤积速度,地表水的水位、蓄水量及其渗漏补给地下水
量;
f) 区域土壤、植被、农作物的基ᴨꤕ넂젉㔢䐔嘢搬둆0⬨ꤕ넉輻꘢摃堨ꤕ넂휀
g) 大气降水、地表水、包气带水与潜水、承压水的相互转化特征及其水均衡要素;
h) 其他诸如人工回补等对区域的补给量、排泄量产生影响的人为因素。
收集与勘查工作要求
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目的层)系统的结构及其内部水量分配条件,具体内容包括:
a) 含水层系统的埋藏分布条件;
b) 地下水类型(潜水、承压水)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c) 含水层系统的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导水系数、渗透系数、 贮水系数、孔隙度、弥散度、单位涌
水量等)及其非均质性分区;
d) 管理区不同时期(枯、平、丰水期)、不同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水头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规律。
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系统的边界及其与外部的水量交换条件。
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系统裸露区的入渗条件,应包括:
a) 裸露区的位置与分布范围;
b) 地形地貌条件及包气带的地质、水文地质特征;
c) 裸露区降水入渗系数与单位面积入渗强度。
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系统垂向水量交换条件,应包括:
a) 含水层系统垂向水量交换地段的位置与分布范围;
b) 垂向水量交换的方式(天窗、越流等);
c) 垂向水量交换条件(水头差、渗透系数、越流系数)及强度。
查明管理区含水层系统侧向水量交换条件,应包括。
a) 侧向边界的地质类型(含水层尖灭、岩相变化、断层、地下水分水岭及地表水体边界等);
10 : .
GB/T 14497—20××
b) 各类边界的分布位置;
c) 各类边界的水力性质(隔水、定水头、变水头、定流量、变流量)及其水位、流量的时空特征与
动态规律。
查明管理区地下水在不同时期(枯、平、丰水期)和不同开采条件下的渗透水流状态,在岩溶地
区要注意是否存在管道流。
查明管理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贮存和排泄特征。
查明管理区地下水在天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的水均衡条件。
管理区地下水水质及其污染调查
地下水水化学背景的调查内容,参考GB/T14848相关要求执行,包括:
a) 地下水水化学指标及其时空变化;
b) 地下水中各化学组分的背景值或基线值;
c) 天然因素控制的不良水质的分布范围、成因及其与环境生态的相互关系。
地下水污染调查,参考DD2008-01相关要求执行。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危害程度,应包括:
a) 地下水的污染源及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成因、溶质的分布、运移、扩散规律、污染程度和污染范
围;
b) 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及环境生态的危害;
c) 根据区域污染现状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
地下水开采(包括疏干排水)对水质的影响及其水质的时空变化过程。
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和环境生态的相互关系,应注重:
a) 大气圈和水圈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 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及农业污灌对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包括各类污水的排放量、污水渗漏量、
污水的水质及其处理和综合利用状况,以及土壤污染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农药、肥料不合
理使用对地下水的污染;
c) 包气带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含水层的自净作用及其环境容量。
管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调查
人口、城市规模与布局及其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
划,参考GB/T50331、GB/T 32716相关要求执行。
工业、农业生产现状及其发展规划。参考DZ44、DZ55 相关要求执行。
主要水资源问题,包括:供水水源的类型及其利用数量和开发过程;目前生活与工农业的需水
量和短缺水量;未来的需水量预测及其供水规划;水资源管理状况及存在问题。目前水资源利用现状,
包括水利工程项目,水库等;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应急能力评估,应对突发状况时水资源的稳定供
应等。参考HJ/T338相关要求执行。
11 : .
GB/T 14497—20××
涉及地下水资源的能源(例如地热)、矿业开发。
与地下水开发有关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过量开采(或疏干排水)地下水对水井出水量、泉水流量、含水层贮存量、地下水水质、地表水
水资源量、地表水水质等方面的影响后果。
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作用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所导致的植被退化、土壤沙漠化、农作物减产以及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和区域内其他生物健康及生存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开裂等有环境地质问题发育
的影响。
地面环境生态变化对地下水水质、水量的影响,如地面蓄水工程的修建对地下水补给条件
的改善和导致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等问题。
工作精度要求
勘查工程的控制程度,地下水位控制点的分布应该满足对各参数分区、主要边界、强烈面状入
渗区的控制。
观测时间系列的长度,对于分布参数模型一般要求有一个水文年以上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系列
资料;对于集中参数模型,一般要求不得少于一个小气象周期的观测资料;对于北方岩溶泉域等一些
滞后特征明显的含水层系统,一般要求大于最大的滞后时间,并要求有超前的气象观测资料,在特殊
的资料难以获取且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情况,可以考虑采取高频次(间隔为8~12h)动态监测,监测期应
至少包含一个小气象周期。
参数分区应以水文地质分区为基础,并应根据勘查工作提供的综合信息,进行岩性、地质构
造、水动力、水化学、水温等特征的综合映证。
地下水开采量(或疏干排水量和回灌量)的调查统计,应尽可能与地下水水位、水质的观测同
步。一般情况下,一年中至少应该丰枯水期各一次同步统计资料。
管理区内的已有、新建、改建、扩建开采井都需要安装计量设施,定时进行取水量统计,并且
要统计开采层位信息。当管理区内的开采井数量很多时,可按开采状况(如常年昼夜开采井、季节或日
内间歇性开采井等)和出水量大小进行分类,在每一类水井中,选出1/5~1/3的代表性水井作为水量
统计井。
当地下水露头以大面积的沼泽形式出现时,应对沼泽面积、沼泽的蒸发与蒸腾强度进行观测
统计。
对主要的侧向边界和垂向面状水量交换区、除应有一定的勘查工程控制外,同时应提出水均
衡的论证。其勘查工程或监测控制点,应分别不少于该边界的垂向水量交换区节点数的20%。
各项补充勘查工作(包括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试验、水样、土样和岩样采集与分析鉴
定、地下水动态监测等)的具体技术要求,可参照DZ44执行。
12 : .
GB/T 14497—20××
当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水力联系时,应在区内河流(水渠)的流入或流出段;支流进入主流处;
河(渠)的严重渗漏段;地下水大量渗出段等处,设立地表水流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监测站。此外,
尚要求对暂时性地表径流、集水池进行必要的监测。
当地下水大面积接收降水的垂向入渗补给时,应尽可能建立包气带水均衡试验场,以实测入
渗量与降水强度、包气带岩性、潜水埋藏深度等条件之间的关系。
当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水力联系时,应在区内河流(水渠)的流入或流出段;支流进入主流处;
河(渠)的严重渗漏段;地下水大量渗出段等处,设立地表水流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监测站。此外,
尚要求对暂时性地表径流、集水池进行必要的监测。
当地下水大面积接收降水的垂向入渗补给时,应尽可能建立包气带水均衡试验场,以实测入
渗量与降水强度、包气带岩性、潜水埋藏深度等条件之间的关系。
对区域性水资源规划阶段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可适当降低建立模型的条件与勘查工作的精
度要求。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输入项参数主要包括:含水层的类型、岩性、厚度、导水系数(渗透系数)、
储水系数等含水系统结构;侧向、垂直边界条件;水动力条件;源汇项数据;水化学及污染条件;开
发利用情况;有无水环境或地质环境问题。
13 : .
GB/T 14497—20××
附录B
(规范性)
数据驱动的地下水模型 构建步骤
确定模型研究目的
划定研究区,分析模型模拟目标是地下水位还是 水量,确定管理应用的精度要求。
明确模型的时间尺度和模拟时段。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确定与模拟目标相关的地质、水文地质、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地下水开采、生态环境等影响
因素,收集模拟时段期各影响因素的动态资料。
对各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缺失值、空缺值和异常值,在有必要时可以对数据进行标
准化处理。
分析模拟目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关关系,确定模型构建的主要控制因素。
模型选择
选定适用于管理要求的3种或 3种以上的机器学习算法模型。
确定多个模型效果评价的性能指标。
模型验证和测试
确定模型训练和验证的数据集比例,构建机器学习模型。
采用交叉验证和超参数优化等方法,提高模型应用的性能。
模型评价和结果解释
根据模型效果评价的纳什效率系数、最小平方根误差等性能指标,选择最合适的机器学习模
型,并保存模型参数。
评估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
模型应用和持续改进
确定模型预测期和输入数据,调用模型参数开展模型预测评价分析。
在多情景模拟预测 时,可确定模型优化目标,多次调用机器学习模型,从而调整模型关键输入
参数。
在有了新数据或者模型输入数据发生了很大变化时,重新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测试,并保存模
型参数。
14 : .
GB/T 14497—20××
B B
附录C
(规范性)
成果报告
工作成果
包括最终成果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和简要报告等。
最终成果
由文字报告、附图和附表组成。
文字报告的内容包括:
a) 前言;
b) 社会经济概况;
c) 自然地理概况;
d) 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e)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f) 水资源供需分析;
g)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h) 地下水模拟模型(包括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方法和计算程序框图说明、系统识别、误差分析、
模拟成果及其评价);
i)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包括 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方案优选以及灵敏度分析);
j) 地下水功能区的划分;
k) 优化方案的选择及其综合评价;
l) 对策和建议。
成果图件及比例尺可结合管理区的具体条件和工作要求而定。一般可编制实际材料图、地下
水资源图(含水文地质剖面图和地表水资源内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图、地下水模
拟模型成果系列图、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成果系列图、地下水功能分区图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
规划图。
成果报告主要附表包括:
a) 社会经济状况统计表;
b) 水文地质试验成果统计表;
c) 地下水和地表水动态观测资料统计表;
d)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统计表;
e)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计算机程序;
f)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成果表。
简要报告
最终成果报告摘要,供领导和规划决策部门使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前言、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
状和供需分析、地下水管理模型方案优选和综合评价、对策和建议以及结论。
15 : The document was cre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