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诗画瘦西湖作800字(锦集篇) 】是由【平平库】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诗画瘦西湖作800字(锦集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诗画瘦西湖作800字(锦集篇)
篇1:诗画秋天作文800字
诗画秋天作文800字
秋风不似春风之润泽,好在有阳光之温暖;秋天的万物不似夏天生机勃勃,却默默蕴含生命的能量;秋天不似冬天的的寒冷,却是一种脉脉温柔。虽然百花凋零,仍有菊花的傲放;虽然落叶飘飞,但松树的刺尖依然黑青。秋天并不是我们所言的萧条,也不是忧郁,而是一种暖暖的,沉默优雅的,既是理想里面的乐土,也是现实生活中令人舒服的季节。
秋天在我的眼中便如同西方的油画一样,当然油画镜头是麦田里的丰收,是园圃里的快乐,因为在那庄园里面我们看到了满满的丰收。而油画的浓墨重彩,恰恰渲染那种丰收的喜悦。瓜果飘香,,秋天在静静的脑海里成为一种意象:安静祥和,收获喜悦。
秋天是最适合诗人的,古今中外得诗人皆是如此。生活在中国,周天在我的心中是如同田园诗一般的。因为田园诗清淡真实,闲逸惬意。秋天就是一种微微的,从心中泛起的,逐渐流向全身的,喜悦与快乐。这恰如我们读田园诗,那种微微的快乐,随着你慢慢的朗读,逐渐从心田弥漫至全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心中的感觉。 枫树林的枫叶轻轻颤抖,浸透着秋天浅浅的黄色,渐渐铺满了大地,忽地风起,枫叶荡漾起秋的涟漪,延绵不尽的是金黄色的跳跃,秋天美丽的展示自我风情。在微凉的天气里,金红色桂花香透了十里,金黄色菊花独自傲放,金黄色的生命总是秋季是本真的颜色。红彤彤的大枣在绿叶间藏匿,只不过血红的颜色暴露了它,一颗颗能发出诱人的光泽。最甜的味道酿在最美的季节,熟透的果实沉淀秋天的味道,丝丝滑滑入嘴里,就是点点的甜蜜在心头。花香缕缕浸透秋季的美,总有几丝鼻端幽香,萦绕在梦里的象牙塔中挥散不掉。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都对秋怀有一种感伤的情怀。因为秋天生机渐敛,万物归于沉静蛰伏,呈现出一种凋零的枯败。虽然生命呈现以她枯败时的容颜,却毫不遮掩它内在的生机。纵使秋风萧萧,落叶飘飘,生命仍然以一种默默的形式暗自蕴积,蓄积生命的力量。春花的娇艳,当你为它感到惊艳时,要记得当时,在黑暗的日子里,她默默的蛰伏等待,全赖秋天温柔的手,为他封印生命的能量。因为总有一天,它会盛开如花,怒放出生命的精彩!
秋天确实是如诗如画的。秋天如同一幅西方的油画,艳丽真实,多姿多彩;但是中国的秋天,却有着中国田园诗般的意境,悠远寂寥,余味袅袅。如诗如画的秋,让人如痴如醉。
篇2:以诗画瘦西湖为话题的写事作文
在这样一个早春二月,春意刚刚挂上柳稍,忽然撞上一段从兵荒马乱的纷繁中剥离出来的自由时光,虽然只是一刻,那一刻积淀下来也会如醇酒,在日后的岁月里必会历久弥香。避开了双休日的拥挤,避开了“琼花节”的热闹繁忙,那一刻静止的时间,我们把它放在扬州瘦西湖。
瘦西湖的口碑甚好,但因着西湖更大的名声,她显得相对淡雅安静和含蓄了些,而且人们提起最出色的水,也往往会想起九寨沟什么的,不会先轮着它。而我因为这次适时、适地又与合适的人同行,看到这静美得恰到好处的瘦西湖,就在心里爱煞了她。
细雨霏霏,瘦西湖上风丝雾气笼着水面,似醒非醒。过二十四桥,信步湖畔,看湖边碧玉妆成的垂柳,满树盛开的白玉兰,已是心头沁凉如水,芬芳如花。
湖边早有画舫泊岸,有人上岸招揽生意。我们虽然不太喜欢那样龙舟模样的画舫,觉得与整个瘦西湖的色调不和谐,然而如果由北而南,全湖观光一番,先得一个总体印象,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于是坐了一次画舫泛游整个瘦西湖。从静香书屋门前码头下船,先往北边环湖而行,大致见到诗画长廊,一溜的都有杨柳掩映着;一带白墙上“诗画瘦西湖”的字样在雨中越发的笔酣墨饱。烟柳轻拂,若隐若现的有“歌吹古扬州”的余韵。北湖是游人极少的,又逢下雨,更是安静。过“蜀冈朝旭”,又往南回到碑廊,到二十四桥景区,拐过据解说员称可以考驾船执照的“落帆栈道”下石洞,又折而向东。过吟月茶社,见观芍药亭,亭上有郑燮写的“观芍亭”三个秀美中带着刚劲的大字,但是亭下芍药还没有开。过玲珑花界,远远便见法海寺前的白塔。穿五亭桥,绕过凫庄,望见春波中的钓鱼台,过玉版桥,绕过小金山,又折向南,到四桥烟雨,徐园,真是一路的好风景。
好一幅江南烟雨图啊!四望满眼都是早春的画面,那么干净,那么安静,即便点缀几个撑着伞的行人,也还是优美如诗如画。满眼是多情的春波,风吹过,船行过,柳丝漾起的涟漪,含蓄着春天的绿意,层层远去,委实美得让人不敢出声。岸边粉墙丰姿婉约,草坡青翠欲滴,最动人的还是杨柳。这个季节,扬州的琼花还没有开,络绎不绝的游人还在远方都没有来。瘦西湖是属于杨柳的,杨柳又属于春风和这场解人春愁的微雨。刚刚抽了嫩芽,丝丝垂碧,有多少春愁待酒来浇呢?如烟如雾的嫩绿映在柔波里,端的是一块融化在天里水里的碧玉。从春波桥处下了船,上岸在湖边漫步。走在瘦西湖的堤岸上,只觉得移步换景,无一处水一座桥不成画,无一丝雨一缕风不成诗,处处都是古诗的意境。“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说的当然是乡村的景致。可贵的是,瘦西湖这一体现着历代审美眼光的景致,既有如《红楼梦》中“大观园”般的人工园林妙笔,又有乡野朴质自然淡远的诗意。才看着人工的匠心,偏又忽然出现一带柳堤,不事雕琢,让人全然释放在那一片柳林和满塘残荷中。
很多地方本来很美,但是也许旅游旺季时人多了也没有意思,但那天恰好全无喧嚣,没有到处飘扬的导游旗,没有小喇叭的尖叫,就觉得什么都很好,没有一处“视觉污染”。于是就觉得二十四桥特别诗情画意,觉得诗画长廊特别舒展开阔,觉得“四桥烟雨”特别清新静美……这就值得流连又流连了,春意浓浓地化在瘦西湖中,慢慢的泡开来,溢了满湖;而我们,真甘愿在这里沉沉地品这杯泡得恰到好处的春茶。
特别喜欢的几个地方:
五亭桥:这是瘦西湖的代言者。因为它的有名,我们反倒并没有太多期待。谁知在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游客的微雨的早春时节,这莲花桥如此轩敞通透而又沉着宁静,我们清楚地看到桥洞里的青苔,蕨草,石缝,偶有船只从桥下驶过,一掠而过的笑语更衬出桥的沉静。细雨如丝,闲闲散散地飞入亭中,沾湿了衣襟。襟袖上便满是春水的气息。有风徐来,静听飞檐四角垂下的风铃清妙的乐音。也许铜片在风中的撞击是最为清越的。风铃谁没有见过呢?而我从不知道一种风铃的声音可以美妙如斯。之后又从许多个角度去看桥,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风韵。扬州,把五亭桥景观作为自己的城市名片应该是有道理的。
凫庄:这是白塔脚下的一个小小岛屿,原是一乡绅的别墅。因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东为水榭,西设水阁,南建水楼,遍植各种草木,堆叠奇巧湖石。雨落在黑色的瓦上,湿润着而又闪亮着,使这只汀上水禽显得更加灵动。庄有茶社,可惜四壁排门紧闭,不然就此品茶看湖,岂不美哉?但凫庄的水趣并不因茶社紧闭而打折扣。站在门前水台上,观眼前春波绿,听桥上风铃声,想像去年大雪时凫庄天、庄、水俱为一体的情形,应该不输于明朝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吧?真愿时间就此停留,一并化入这样的春水中。
湖畔“剪纸社”:小小的庭院,院落中照例的有橱窗,陈列着各种内容。剪纸倒是一般,但我们被庭院中的一棵白玉兰感动了。其实在环湖泛舟时已被吸引,后来上岸步行,专门又访,静听花开的声音。离开剪纸社,从另一侧偏门出来时,见粉墙绵延,竹林掩映,觉得它很像《红楼梦》中大观园中一处宅子,自有玲珑婉约之美。
鹭岛:这是环湖漫步时走到的最南端,已过了四桥烟雨和锦境阁,旁边就都是迎宾馆后院了,几乎无路可以再走。就在此时我们听得声声奇怪的叫声,伴随阵阵扑翅声。那声音从眼前岛屿的树林中传来,又飞过天空,又回落枝头。仔细辨别,竟发现满树栖鹭,居然也成一番图景!
静香书屋:这是我们环湖泛舟的起点和环湖漫步的终点。先去看望就觉得好,它的门庭,假山,石舟,天然桥,一座极静的居室,陈设着简单又不乏精致的木雕家具。心中喜爱,但是因为“兰舟催发”,只匆匆浏览。泛舟时听解说员提起,《红楼梦》中怡红院曾于此取景。下午漫步湖畔时我们还是念念不忘,傍晚临走前又去看它。一进门庭,便见石壁流淙,此处又名“水竹居”。石峰嶙峋,泉水从石缝间悬挂激射,形成瀑布。静香书屋不是有意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蓝本,而是按旧时《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清代园林档案中的效果图复建的。但步行其间,却觉与大观园景色那样相契相合。一艘画舫卧波,上写“莳玉”二字;主体建筑旁的假山上有天然桥,也很是可爱。
……
这一天我们不作别的安排,原计划中的大明寺和平山堂都暂缓吧,我们把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所有的时间,把这样的一个春雨蒙蒙的天气里所有未曾预料的相逢之欣悦,都交付给瘦西湖。我们坐了画舫去环湖,又步行着去探访每一处景致,又坐了脚踏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感觉时间是那么不够用,来不及走遍十二亭台,来不及看过所有好花好水,都不能在静香书屋好好坐上一回,不能在凫庄泡上一杯茶好好品一品……好在,我们终于还没有错过与瘦西湖这一场早春相逢的机缘。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湖是大自然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的天性。”我相信,多年后的早春,我依然会怀念这样一段沉醉于大地的眼睛的时光。
篇3:以诗画瘦西湖为话题的写事作文
下车、吃饭稍作休息即奔赴旅游景点,第一处景点自然是扬州旅游首选瘦西湖。
虽然并不是旅游旺季,但因是周末,所以来旅游的人竞也颇多,还遇到几个山东的旅游团,异地听乡音,平素很刺耳的一些家乡俚语此时却特别亲切。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北郊,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素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一进园林即见一条垂柳桃花相掩映的甬道,依水延绵,俨然一幅浓淡相宜的国画长卷,所谓“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与杭州西湖相较,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这大约也就是瘦西湖名字的由来吧。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应太匆匆。”王渔阳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令虹桥闻名遐迩,虹桥是瘦西湖的进门影壁,见虹桥已领略西湖风骚。
园林自然是亭榭楼台居多,而瘦西湖最耀眼之处,我认为莫过于五亭桥。五亭桥积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五亭桥桥身是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就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飞檐雕梁,是南方精工细作的典范。五亭桥的桥墩由12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充分显示北方建筑雄浑大气的风格。清秀的桥身和沉雄的桥基,形成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不能不令人拍案。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穿过徐园,我们便来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瘦西湖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关于“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和尚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
拾阶而上,登上小金山的风亭,风亭上有一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以;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朱自清先生曾说过: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说的就是此处。“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宽,妙在曲折”确然!
扬州是“中国的月亮城”,扬州的月色美,赏月的地方也多,“月观”就是其中之一。“月观”坐西朝东,前临开阔的湖面。据说,每当皓月东升,凭栏而立,天上水中的两个月亮交相辉映,月光和湖水相溶,云影和山影相连。可惜,我们来时是朗朗白日,无福体会这“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虽说遗憾,但留下一段美妙的遐想岂不更好么!
如果时间允许,你定当乘坐扬州画舫,画舫是扬州一大特色,听委婉小调,观旖旎风光,看白鹭穿梭,赏鱼虾跳跃,清新的空气,愈来愈开阔的水面,王渔阳的诗句脱口而出“绿杨城郭是扬州”。
聚散两依依,再美丽的景色总归是他乡,借“长堤春柳”暂别这如画的瘦西湖吧!柳絮飘飞,桃花烁烁,相约闲暇再做长时会晤。再见了,瘦西湖,再聚首何日何年!
篇4:以诗画瘦西湖为话题的写事作文
到达旅馆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还好,从旅馆到瘦西湖也只有差不多两公里的路程。
放下包的时候,算是可以不用再为寻找旅馆而紧张了。当人没有一个非要不可的目标时,才能将那些说明了“花局里”、“艺术活动中心”或者是“盐阜东路”的白色或者是红色的字迹看清。寻花问路,这一站叫做扬州瘦西湖。
启程的时候就开始下起了小雨,抵达瘦西湖的时候天空又匆匆收起了江南女人才有的伤感面孔,一副欲哭无泪的样子。可惜的是,不是在那个烟花三月来到扬州,来到瘦西湖,所以会不会也少了几分李太白在扬州百里开外也想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放情节。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的名字就被定了下来。一个诗人躲在扬州的某个角落了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恐怕是那天历史刚醒,就被记了下了,从此沿用数年。扬州城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幸运的是,终于有一天得到了一个瘦字,于是就披上了一身与世无争的外衣,还给了扬州城一副清新秀丽的色调。
老实说,从未见过这样的湖。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他更像是一处私家园林里悄悄流淌着的千年灵气。无论是岸边的游人或是传中的看客,总会面露一种主人的模样,安静的看着齐岸的湖水悄悄流淌。若是一不小心看到了一把粉红纸伞或是一种泛黄信笺,你一定也会再次沉入瘦西湖的湖底,想着从前在湖岸边走过的那些文人墨客,跌入关于历史的巨大恐惧当中。岁月,又一次披上了刻着水墨提花的外衣,在瘦的出颜色的岸边慢慢的徘徊出千年前的色调。
老实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园林。一座湖不再成为私人的财富,更多的是为园林的主人所共有,这种模糊了的时代里的模糊印象,大概从那些北京来的商船悄悄卸下,又将杭州来的游船悄悄填满,时间久了,记忆也会变得模糊,直到瘦西湖瘦出了一副“L”形的模样,依旧能够在她的岸边,她岸边的泥土上,它岸边泥土上的脚印里找出当年的荣耀与风光。一时间,本来就瘦的瘦西湖迎来了杜牧鉴真、迎来了扬州八怪,也迎来了马可波罗。至今,在那些大虹桥,在那些五亭桥,在那些钓鱼台,在那些二十四桥,依旧可以看见当年的影子,而今往后,光阴流转也就不过如此。
我们,都太对对不起勇敢,对不起那些因为以勇敢为名的动词或是形容词。那些站在五亭桥上的人,或是休息,或是把步伐放缓,不知在什么时候也把相机放缓,把身子放正,就连身边旅行团的导游也喊出了半个钟头后到这里集合的口号。于是,这座在乾隆年间才建成的桥,在时间面前悄悄地划下一个硕大的口子,没人介绍的人自然不会知道他的来历,就算有人介绍的也会冷不防将他的年岁往之前大步推移,直到人们觉得这个年代可以映衬相机下的二十四桥,直到可以附和耳机里那些复古音乐的旋律,直到扬州旧时文人们还在不远的地方谈论着诗歌中的措辞,戏剧里的旋律,这才肯放下相机,回到这个已经瘦得只剩下朦胧记忆的时代。
历史太多,自然也会负载太重,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够清晰的目睹这一切,目睹那些文人从不远的地方登舟到来或者离开时的模样,但杜牧显然要旷达得多。据载扬州时代的杜牧风流一时,喜欢在花天酒地里打磨诗歌的轮廓,而当时的扬州,显然是大唐王朝名扬万里的大花园,充斥着一个时代人关于繁华,关于富裕,关于享乐的种种映象。而当有一天调官离开扬州,也就没能留下多少当年在月下关于那片还未沾染过太多才子诗句的记忆。终于有一天,终于有一天的晚上,当月亮再次升起,当月亮再次照进月亮城的瘦西湖反射出杜牧的白光,一曲“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穿越了空间上的山和水发出了响亮的叫声,从此,在远方的二十四桥,多了几分调侃,多了几分优雅,多了几分乱世里被时间分隔开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