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B卷[含答案] 】是由【【笑】平淡】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B卷[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 40
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B卷)
注意事项:
: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一、文本阅读(共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中华民族服饰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地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其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形成了显明的特点,尽管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但都是为了适应新的服饰文化的需求。
中华民族服饰随时代的变迁,样式有大变、有小变,有大改、有小改,并不时出现新样式。每个王朝建立后,在因袭前朝服饰时,也总要做些改革,以显示新王朝的所新。秦汉时依“五德终始”思想,各朝所尚之色有异,即使是同一王朝内亦不断变化。唐初,士庶不得穿赤黄色。武德四年(621)下敕定三品以上著紫袍,五品以上穿朱,六品以下直至庶民均著黄袍,而与唐初只许皇帝服赤黄袍衫不同。
服饰即使是祖制,也不是祖宗之法不可变。明嘉靖八年世宗同意张璁意见,择吉更正其制,玄衣黄裳,衣裳各六章,衣六章古以绘,改当以织。服饰改革都是适应当时需要的,并非固定不变。
服饰文化是礼制的重要内容,故二十四史大都修有《舆服志》,有的置于《礼仪志》中。礼以别,乐以和。礼就是区别贵贱上下的,因此,服饰表现等级的差分,便是其应有之义。隋唐五代时皇帝穿赭黄色袍衫,“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与贵臣通服,唐高祖亦服赭黄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各品官员亦加区别:紫为三品、绯为四品、浅绯为五品、深绿为六品,浅绿为七品、深青为八品、浅青为九品之服,并加以固定化和制度化,不得僭越。开元上年(716)唐玄宗曾颁《禁僭用服色诏》。自唐太宗制定各品服色后,即使是外穿品服,不敢有违礼仪服制,但内衣也被限定于品服之内,亦可见贵贱之辨的严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有自己民族服饰,一直沿袭到现在,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样性、丰富性。契丹族在后唐明宗时阿保机已是
2 / 40
“被锦袍,大带垂后”,在入主黄河流域后,采用汉、契丹两制并行服饰。吐谷浑男子穿长裙缯帽。党项人多服裘褐,后建西夏国,元昊反对其父附宋而衣锦绮,他制定衣冠制度,“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文武百官服紫衣、绯衣。“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毯子花旋襕,束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女真族早年俗好衣白,栎发垂肩,与契丹异,贵贱以布的精细为别,贫富皆衣皮毛御寒。金建国后仿宋朝舆服制度,《金史·舆服志》有载:“章宗时(1190-1208),礼官请参酌汉唐,更制祭服,青衣朱裳,去貂蝉坚笔,以别于朝服。惟公朝则又有紫、绯、绿三等之服,与夫窄紫、展皂等事。”官员和士人“许服花纱绫罗丝绸”,又制定衣服通制,以使贵贱有等。
另外,南方民族众多,各有自己民族的服饰,较普遍是披毡,吐蕃的服饰主要穿毡衣或皮衣。各民族在交往中互相学习吸收,服饰文化得以繁荣。譬如文成公主到吐蕃后,把中原服饰带到那里,当地人学穿中原式服装,也保留自己的服饰。中原亦吸收各民族的服饰,唐初流行“胡服”,为窄袖袍衫。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一种“非华风”的时世妆,即椎髻赭面,嘴唇涂黑,是受吐蕃的影响,还有一种“回鹘装”对中原也有影响。各民族服饰在交往中兼容并蓄,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共同做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以人的生命、生产、生活为本,使人的生命充满意义,生产更为方便,生活更为美好;它以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选取适合自己民族生活环境、生产条件所需要的服饰;它以对自己民族生命、生活的深切的关怀,体现自己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的服饰,来打扮自己;它是体现一个民族典章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标志,一个民族在发展中可以历经改朝换代,但作为一个民族的符号标志之一的服饰文化,会传承下来。
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光的方面,在当代古今中西服饰文化的融突和合中可转生为既体现中华民族民族人文精神的,又体现现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新国服;既传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又适合于现代中国人审美观念所需要的新国服。为此,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
(节选自张立文《民族服饰与民族人文精神》)
材料二:
当前服装设计中存在的偏差,在于过分强调跻身世界,实现与世界直接而又迅速的对话,而忽视了对它的深入细致耐心的研究和分析。虽然,我们也有一些服装设计师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获大奖,但最终并没有在国际服装舞台上产生持久的影响,而成为一名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师。急功近利,丧失独立,只知拿来,这是我们易犯的错误。所以,在服装设计中,我们只有把东西结合,古今结合,这两种结合在现实的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再结合,即把这四者融为一体,才能紧紧把握住当下世界服饰跳动的脉搏;也只有致力于这样的结合,才能使我们设计出的服装既具有自身民族的特点,又具有世界时尚,能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共同认可和接受。“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
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服装设计,只要立足本土,立足民族,不急不躁,从自身悠久灿烂的服
3 / 40
饰文化,特别是唐代服饰文化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着眼,必定能诞生出一批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创造出驰名世界的服装品牌,再现中华服饰文化之魅力和神韵。
(节选自郑芳琴《兼收并蓄雍容华贵——唐代服饰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有着独特魅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它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
B. 中国历代王朝建立后都会对服饰制度进行改革,如明嘉靖八年的服饰改革对服饰的颜色和款式都做了不同程度地改变,以绘代织,从而适应时代需要。
C.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但是在表现贵贱上下等级时却表现出了一致性,都是以服色加以区分,以显示贵贱之辨的严格。
D. 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历经改朝换代,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却不断传承延续,形成了显明的特点,并成为彰显民族典章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标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代在发展进步,服饰也需要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服饰文化的需求,对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需要批判地继承。
B.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忠诚粉丝,如果想要了解某一朝代的服饰文化,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或能满足你的需要。
C. 文成公主把中原服饰带到吐蕃后,促进了两地服饰文化交流,吐蕃学穿中原服饰,中原也出现“非华风”时世妆。
D. “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因此要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服装品牌,必须融入本民族元素和服饰文化。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原服饰文化影响一项是( )
A. 契丹实行汉、契丹两制并行的服饰制度
B. 党项人多衣皮毛
C. 金国的礼官祭服,青衣朱裳
D. 吐蕃君臣去掉毡裘,改穿绢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4 / 40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地打着节拍,从一侧提甲出场,云手、踢脚、跨腿、整袖、正冠,凭着记忆,却也把一套“起霸”做得如行云流水。没想到骑马蹲裆时,老刘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在戏台上。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
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歪着脖子想了好久,唱点儿什么呢?小时候老爹教的那些唱段,什么时候忘得这么干净了呢?
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
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用老刘媳妇的话说:“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
“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你呀,妇人之见!”老刘字正腔圆地来了一段念白,一甩袖子,把目光转向小刘,“儿啊,你又会是戏中何人?”
小刘把长长的鼻涕猛一下吸回鼻腔,看着老刘的手指点在他的额头上。
“懒得管你!”媳妇冲着老刘翻白眼。
老刘哈哈一笑,跑了出去。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小刘听不懂,只知道看热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
哼的啥?不知道。
等到小刘成了老刘,依旧喜欢唱戏,走路说话也常如戏中人,却还是记不住唱词,只是哼哼。媳妇问:“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
老刘眼睛一翻,说“在唱戏”。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
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说完,便让秘书小虞来了一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
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
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
回家后的老刘夜不能寐,总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便常常跑到戏台上。有些话不能说,唱戏便让他有了宣泄的出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
5 / 40
儿子在台下摇头晃脑地看着老爹,觉得爹就是那包龙图,包龙图就是爹。
老爹喜欢唱这段戏,便要教儿子。
孩子娘说:“孩子那么小,教他还能会咋的!”
老爹大手一挥:“一个老娘们儿,懂啥!我不只是教他唱戏,他是教他做人呢。”
儿子不懂:“教做人?像老包那么黑?还是像老包那样做龙图阁直学士?哧,傻不傻!”小刘撇着嘴吃吃地笑,没等老爹大脖溜子扇过来,早已跑得没了影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
老刘正了正衣领,高亢地吼完第一句,下句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刘便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跟老爹学戏。他呆呆地站在戏台上,竟有了刹那间的失神。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气势磅礴的西皮原板在耳边铿锵响起,老刘回头,白亮亮的阳光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晕在眼前跳跃。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
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
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
“下跪何人?”
“我……我是你儿子……”
两旁站立的人喊起堂威:“威——武——”
声音互相接应,此起彼伏。
老刘不由得胆战心惊,颤抖着伏在地上,冷汗涔涔而下。
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
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
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
“醒了?梦到你爹了吧?看你这汗流的哟。”娘在他头顶上一下一下地扇着蒲扇。
老刘忽地起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老家炕上,墙上照片里的老爹穿着戏服看着他。老刘恍然想起,老爹已经去世多年了。
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有删改)
6 / 40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老刘表演戏剧的动作及平时爱“哼哼”的行为,表明老刘对父亲唱戏的印象深刻。
B. 洽谈业务老总并不是看中了老刘公司的文化底蕴,而是投其所好以便签下合同。
C. 老刘回到老家后内心煎熬、夜不能寐,说明他深知公司所受损失之大,良知尚存。
D.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唱词直接体现了老刘坚定地要做像包拯一样正直的人。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先写老刘唱戏,再写老刘父亲的故事,倒叙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富有波澜。
B. 小说擅长语言描写,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曲唱词,还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口语,都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人物个性。
C. “冷森森的铡刀”“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等典型的梦境描写,表现了老刘因犯错后产生的惊惧之感。
D. 小说于结尾处留白,并未明写老刘将会何去何从,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和推测,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6. 有评论认为,老刘父亲是文中重要的人物,也是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人物。请简要分析老刘父亲的形象特点。
7. 小说以“下跪何人”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7 / 40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8.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B.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C.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D.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 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 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 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 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 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 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 40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①劳苦辛。
闭廪②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村酤,农家自酿的酒,②廪,粮仓。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从诸孙入村帮忙收麦写起,率真自然,充满淳朴的乡村气息,饱含浓浓亲情。
B. 颈联中“偿饥乏”写出了对饥饿困乏的诸孙的犒劳,“劳苦辛”意指诸孙劳动的辛苦。
C. 尾联写对外孙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语言风趣,体现诗人晚年得享天伦之乐的喜悦。
D. 同写村居生活,本诗写劳作和收获之乐,《归园田居》则表达归隐的自由愉悦之情。
13. 请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秦的恶行的批判:索取财物时一丝一毫都要计较,挥霍时却丝毫不珍惜。
(3)《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下了登楼引起的个人的身世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敦煌艺术就其品类而言,包括壁画、彩塑、石窟建筑等,内容十分丰富,数量极其巨大。比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经过不断地交融发展、艺术创新,完全摆脱了印度石雕飞天原来的样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美不胜收,与印度的石雕飞天已非。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曾评:
10 / 40
“敦煌千壁万塑,至今仍能,无一躯一壁不是中国流传的最古的宝迹。一幅顾恺之的《女史箴》引得艺术界;数十躯杨惠之的塑像,使人赞叹欣赏,。这样大的场面,这样多的种色,这样丰富的画派,安能不令世人惊赏!它是世界第一座壁画塑像的宝库,是中国人骄傲的遗产,也是艺术界的宝典,史学上的第一等活材料。”
敦煌文化在其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成了极强的包容性。根据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虽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但也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日而语 懿范长存 如沐春风 不言自明
B. 同日而语 巍然独存 如痴如醉 不可名状
C. 等量齐观 懿范长存 如痴如醉 不言自明
D. 等量齐观 巍然独存 如沐春风 不可名状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虽然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B. 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虽然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C. 根据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并非仅仅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D. 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并非仅仅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
10 / 40
——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一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动词用得好,试分析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19. 文学作品的标点符号有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第一段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20. 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和《百合花》选句中,都有“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
(2)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睛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我们知道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但黄州也是他精神突围之地;学习《我与地坛》,我们了解到史铁生在最美的年龄双腿截瘫,然而他的作品成为苦难之上开出的花朵;现实生活中,我们遭遇地震,我们遭受疫情,却也感受到众志成城,多难兴邦……有人说逆境会使人沉沦,有人说顺境才有利于发展;有人说逆境可出人才,也有人说顺境更易成功。
身处当今时代,正值青春的你读了上述材料,会有怎样的触动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