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河北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是由【jimil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河北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2小题,,共63分)
“信史”得益于( )
A.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B.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
C.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D.《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
,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
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城      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
3. 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使政权趋向严密
C. 有利于社会稳定 D. 易导致权力纷争
:“商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反映出商朝王权( )
A.与神权密切结合 B.完全听命于天 C.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被神权所左右
5.《荀子》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据此可知,西周实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王位世袭制
6.《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7.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封之于陈。”陈胡公属于西周时受封的A.王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 D.周边归顺贵族部落首领
9.《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D.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威
10.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
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 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法、道三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人生,留下的是生活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②关注、公正
③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
C.①道家②儒家③法家 D.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13.《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 )
,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1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哪一家的观点?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多次发布“招贤令”,甚至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一些政治军事重大决策,也向有名望的贤士征求意见,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这反映出( )
A.战国时期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这个派别是(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20.“会盟”是春秋时期诸候国之间的一种重要政治活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的
公标潮时的“会盟”仍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这说明当时
C.“天下共主”的号召力尚存
21.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这表明,秦朝的统一( )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秦朝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D.为人民从事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22.“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
《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皇权至高无上 D.书同文,人同伦
“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C.官员众多,政务繁忙    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25.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2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7.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28.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
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 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2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30.《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的是( )
A.宗法制 B.郡国并行制C.推恩令 D.行省制度
3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的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帝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杯酒释兵权 D.稳固大一统局面
。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33.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34.“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 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 )
①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②负责监察百官 ③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④执掌群臣奏章
A.① B.② C.③ D.③④
,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昏庸腐败  B.外戚宦官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38.西汉初年,由于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了“七国之乱”。故而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颁行了“推恩令”,以下对“推恩令”描述正确的是( )
A.完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实力
C.规定在诸侯王死后,只有嫡长子可以分得土地 D.使得郡国并行制度从此消失
39.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德才兼备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40.有学者把秦代的“焚书坑儒”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提并论。他这样认识的理由最有可能是两者( )
A.都主张儒家独尊,外儒内法 B.都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C.都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D.都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4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的匈奴势力衰弱 B.汉武帝个性比较强硬
C.“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朝国力日渐强盛
42.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二、问答题(17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三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6分)
(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7分)
历史答案
:(1)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提供了各种治国学说。
(3)对秦朝: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