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zhileb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武威六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神权与王权结合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权力的高度集中
D. 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朝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各项事务,说明统治者欲通过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维护王权的绝对权威,A项正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政治统治主要涉及到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占卜无关,排除B。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的形式是以以宗族关系为基础,与迷信占卜有本质区别,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主要依据标准是
A. 功绩 B. 品德 C. 血缘关系 D. 才能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姬姓独占五十三人”表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根据标准是血缘关系,C项正确。题干强调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作为分封标准,与功绩、品德、才能无关,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3. 在古代中国,“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決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所以出现了家是小的国,国是小的家,故B选项正确。 禅让制是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并没有把“国”和“家”联系起来,故A选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朝建立后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全国分为各个郡,郡以下设县,从而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制并未体现“国”与“家”的紧密相连,故C选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开始实行的,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不能体现“国”与“家”的紧密相连,与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无关,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高考对其的考查侧重于目的、核心、内容、作用等。
4. 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实现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秦朝实行了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刺史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西周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A;秦统一后,为实现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秦朝实行了郡县制,故选B;刺史制是西汉设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行省制是元代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5. 秦始皇为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开创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位世袭制开创于夏启时期,故排除A项;分封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故排除B
项;三公九卿之是秦始皇为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开创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排除D项。
【点睛】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6.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刺史
【答案】C
【解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故答案为C项。刺史是汉朝设立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职位,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7.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8.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这主要是为了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巩固分封制度
C. 削弱丞相权力
D. 解决边患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西汉时期削弱丞相权力的是内外朝制度,故C项错误。推恩令解决的是王国问题而非边患问题,故D项错误。
9. “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立三司管理财政,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故C项正确。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故A项错误。唐朝是三省六部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的是中书省管理行政,故D项错误。
10.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地方制度。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宗法体系或宗法观念在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以来长期存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之所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所以应选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的地方管理
1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才学作为人才选拔标准,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和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这不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故A项错误。察举制在推荐过程中容易被世家大族所控制,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主要以出身和门弟为选拔标准,体现的是世家大族对特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
12. 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清代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行中书省和宣政院可知是元朝行政机构示意图,故C正确;唐宋时期没有实行行省制度,故A和B错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是理藩院,故D错误。
13. 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①内侍机构
②君主专制产物
③决策机构
④制约皇权工具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是内侍机构,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故排除③④,排除BCD,所以选A。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根据题眼“内阁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4. 清朝设置了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特点有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等。该机构是
A. 中朝
B. 枢密院
C. 军机处
D. 宣政院
【答案】C
【解析】
【分析】
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雍正时期 ”“简陋” “每日召见”“拟写”等等,不难分析出是清朝的军机处。D选项是在元朝设立的;A选项是西汉设置的;B选项是宋朝设置。故本题选C选项。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15. 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很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确立的,因此C错误,符合题意;ABD表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制度:图一:三公九卿制;图二:三省六部制;特征:皇权至上。
(2)变化: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改革: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朝代:清朝;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制度:由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特征是皇权至上。
(2)变化:图三表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朝代:图四是军机处,设立于清朝;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趋势:综合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演变的趋势是: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