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是由【zhimensh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背景
1.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2.思想上
(1)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2)一批士人四处游说、讲学,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二、表现
1.儒家
【易混易错】 孟子的“仁政”≠孔子的“仁”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2.墨家
(1)思想
①“兼爱”:称为“仁”,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别。
②“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相处。
③“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④“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2)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便不受人们重视。
3.道家
(1)思想
①哲学观:提出“齐物”观点。
②人生观:“逍遥”的人生态度。
③天命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影响: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4.法家
(1)思想
①政治: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哲学:反对儒家“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2)影响
①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兵家
(1)孙膑其人: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2)军事思想
①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②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
③重视人的作用。
三、影响
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这些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概念阐释】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在知识分子中出现的不同学派及各种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政治派别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辩论中彼此融合、共同进步。
[讨论交流1] 孟子和荀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试答:孟子将孔子“仁”的观点发展为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并主张礼法并施。
[讨论交流2] 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这反映了什么?
试答:反映了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在竞争中出现相互融合的特点。
[讨论交流3]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说为何会一度成为显学?
试答: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在战国诸侯争霸和政局动荡的年代,墨家宣扬的“兼爱”“非攻”等观点更容易为人民所接受,因而成为显学。
[讨论交流4] 怎样认识庄子的哲学观点?
试答: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追求的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讨论交流5] 韩非子的观点为什么在当时会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试答:韩非子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观点,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发展自然经济的需求;主张变法革新,则顺应了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需求;主张推行“法治”,则迎合了新兴地主阶级镇压农民阶级的需求。
[讨论交流6] 你认为荀子的学说中有哪些可汲取的地方?
试答:①天行有常:尊重客观规律;②制天命而用之: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③礼法并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④天与人不相胜:人应顺应自然。
1.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因此,二人的政治主张观点截然不同。( × )
2.孟子的“君轻民贵”思想体现了中国早期的民本思想。( √ )
3.荀子直接继承了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 × )
4.儒家和墨家具有相同的义利观,都是重义轻利。( × )
主题一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史料一 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二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思考 (1)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据史料二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并指出其与孔子、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答案:(1)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给农民一定土地,不夺农时,宽刑薄税。
(2)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
异: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礼法并用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奖惩二者缺一不可。
同: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子的“仁政”思想,把“礼”的内容作了新的发展,即在“礼”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的内容。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
提示:
如何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学说?
提示:(1)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基本精神是同情人民,体现了民本思想。
(4)“仁政”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并非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有着历史的局限性。
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料二 法家接受了儒家的正名定分的理论。儒家讲正名定分,名分的具体化,势必用礼数来加以区分……道家认为自有“自然法”才能使之“正”,自然法不可见,于是进一步要求用“人为法”来体现。道家后学用法治来证“无为”大义,就是这一观念的自然发展。……法家吸收了墨家的“尚同”“壹同天下之义”的思想。
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作者对儒家、墨家、法家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据史料二,简析法家由“儒道墨三家之末流嬗变汇合而成”的理由。
答案:(1)儒家思想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思想提倡“强本节用”,法家思想强调法治,都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法家接受了儒家正名定分的理论;道家接受自然法和法治;吸收墨家“尚同”“壹同天下之义”,实现国家大一统。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原因
提示:(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士”这个阶层的人们也希望实现自己“治天下”的政治愿望。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多元史观解读“百家争鸣”
提示:(1)从唯物史观看“百家争鸣”: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宗法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社会各阶层针对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唯物史观。
(2)从文明史观看“百家争鸣”: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并没有消亡,正是受他们的影响,中国古代才能在许多领域都创造出自己的文明成果。这体现了文明史观中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