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9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x

上传人:送你一朵小红花 2025/5/20 文件大小: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是由【送你一朵小红花】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12分)
班级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开展“逆境中的坚韧与成长”主题演讲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打算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撰写演讲稿提纲的主体部分,请你补充完整。
标题:锻造坚韧,传承钢铁精神
2.请你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选取一个适合放入提纲主体第二部分的具体事例,并说明理由。
3.请引用以下原文中的一句,为演讲稿拟写一段开场白。(原创部分不少于50字)
A “不要害怕困难,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中炼成的。”
C“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4.下列诗词中最适合放在演讲稿结尾凸显主题的一项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D.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演讲过程中,同学们对你指指点点并捂着嘴笑,原来是你的衣服上沾染了一大片墨迹,以下哪项回应最适合化解你的尴尬?(  )
A.有什么好笑的,你们这样指指点点太不尊重人了!
B.看我的演讲多吸引人,连衣服都忍不住要为演讲增添色彩。
C.天哪!我的衣服上怎么会有墨迹,什么时候染上去的?
D.大家不要说话了,墨迹不是重点,请认真听我的演讲吧。
二、(10分)
班级开展“《诗经》小讲堂”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6.你准备研究《诗经》对后世诗词歌赋的影响,在《经典常谈》中,除第四章《诗经》外,你还需要阅读《   》与《   》章节。(篇目参考下表)
《经典常谈》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7.《诗经》中有许多句子都运用了叠词,它们有的模拟声音,有的描摹状貌,请你按要求写出两句。(不同诗歌中的连续两句)
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模拟声音)
①   ,   。(描摹状貌)
②   ,   。(描摹状貌)
8.“比兴”是《诗经》的常用表现手法,“比”是比喻,“兴”是托物起兴,“比”与“兴”常常连用。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谈到,“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请以《关雎》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三、(12分)
班级开展““新中式”旅游”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请阅读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①据某电商平台数据,近两个月来“新中式”搜索量剧增,遍及服装美妆、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等多个领域。而线下,穿着旗袍、马面裙的年轻人频现大街小巷;各大秀场上,新中式更是成了明星们的“战袍”。
②到底什么是“新中式”?尽管没有明确定义,但“新”+“中式”,可从诸多例子中窥斑: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是新中式服装,鲜奶现制中国茶是新中式茶饮,彩妆画出“国泰民安”范儿也是新中式妆容,还有火爆全网的新中式旅游……
③为何“新中式”会受到年轻人如此追捧?就拿新中式服装为例。近年来,商家对传统元素不断设计改良、大胆创新,服装的品类、颜色等都不再局限于传统,样式大气好看、“百搭”各类场合,更有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产品持续创新。但必须认识到,新中式的风靡不只因其“新”得实用、“新”得好看,更因其足够“中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坚定选择。
(摘自《广州日报》2024年3月14日,有改动)
【材料二】
①“新中式”旅游火起来,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②纵观消费市场,打卡博物馆、观看赛龙舟、体验非遗、汉服妆造等受到热捧。据携程平台观测,目前“新中式”旅游的受众主要分两类。一类是“95后”“00后”“特种兵”,他们有文化自信,也有超强“行动力”。另一类是亲子家庭,“新中式”旅游成了精彩生动的“书本教育旅行”,父母期待在旅途中让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开阔孩子的眼界。
③在一些城市,国潮演艺、文艺体验、非遗市集等,成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当今游客不仅是观赏者,更是参与者,旅游市场也要与时俱进,创新产品,以更富创新的体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今年端午,广东东莞、湖南汨罗等城市搜索热度大幅增长,这些小城能够出圈,得益于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东莞借“龙舟之乡”,打造城市名片,推出全国最长的龙舟月活动;汨罗大力宣传“龙舟故里”文化品牌,发挥当地农业、体育资源优势,做好“龙舟+农业”“龙舟+体育”等文章。
④“传统节日+旅游”受到民众欢迎,还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从中秋赏月到元宵游灯,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让旅游更具文化内涵和仪式感,契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同时,文旅产品的创新也为传统节日赋予新活力,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除了全国性传统佳节,地方性传统节日也有望发展成旅游富矿。比如,每年泼水节,云南都会成为万人狂欢的大舞台,推动文旅经济显著增长;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不仅是中外游客旅游观光的热点,也成为国内外客商开展经贸合作、进行友好交往的桥梁。各地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为抓手,打造出城市文旅新名片。
⑤“新中式”旅游是激活旅游消费的新动力,各地都要紧贴需求,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摘自《经济日报》2024年6月8日,有改动)
【材料三】
①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摘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材料四】
景点
简介
二十四史书院
根据国家级IP“二十四史”打造的东方书院
洪湖公园莲香湖
新中式园林,赏荷品茗,尽显传统韵味
锦绣中华
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
仙湖植物园
绿意盎然,赏花观鸟,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胜地
大鹏所城
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
观澜山水田园
现代都市人的世外桃源
东门步行街
明清以来远近闻名的重要墟市
9.阅读以上材料,选出与材料信息相符的一项:(  )
A.“新中式”设计受到年轻人的热捧,是因其足够“中式”。
B.“新中式”旅游的受众是年轻人和亲子家庭,在旅游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家长的主要目的。
C.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因为其更具有仪式感,所以更有利于打造城市文旅新名片。
D.灿烂的中国文化是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的。
10.“新中式”是近两年的顶流热词。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什么是“新中式”。
11.阅读前三则材料,结合“新中式”旅游的火爆现象分析其受欢迎的原因。
12.深圳市举办“我是旅游城市推荐官”志愿者活动,结合以上探究,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个景点,进行“新中式”旅游特色的创意设计,撰写一张“推荐卡”。
示例:深圳二十四史书院——这里,古典建筑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书香与茶香交织,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①,而撮②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③,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④烦析醒“,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⑤“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⑥”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⑦,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⑧,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白居易《冷泉亭记》,节选)
【注】①累丈:两丈。②撮:选取。③纳粹:吸取新鲜空气。④蠲(juān)烦析醒(chéng):免除烦恼,消去困乏。⑤狎:玩乐。⑥矧(shěn)又:又有。⑦若俗士,若道人: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出家人。⑧潜利阴益:看不见的好处。
13.根据提示推测乙文划线句的意思。
(1)“薰,香草也。”(《说文解字》),由此可推测“吾爱其草薰薰”一句意为   。
(2)由成语“欣欣向荣”可推测“木欣欣”意为   
14.如果游览冷泉亭,你会选取怎样的角度、画面来拍照?参照示例说说原因。
(为小石潭拍照)示例:我会朝下拍摄小潭近景,将清澈的潭水、潭底的石头、水中的树影、灵动的小鱼都拍摄进去。因为这幅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我仿佛也感受到了柳宗元曾经体会到的那份快乐。
15.阅读以下链接材料,谈谈《小石潭记》和《冷泉亭记》分别属于材料中的哪类“游”,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由于动机及原因不同,山水之游览可分为“探游”“赏游”“宦游”“忧游”“漂游”等。以探求山水之原貌、大自然奥秘者谓之“探游”,如郦道元、徐霞客等;以游览山水而获得精神享受赏心悦目者谓之“赏游”或“雅游”,他们所游之山水包括自家庄园别业中的山水,如王羲之、王维等;因辗转地方做官或四方作幕即“宦游”者,其游览山水也可谓“宦游”,如谢朓等;由于流放、贬谪,为了纾解心中忧愤而游览山水,姑且谓之“忧游”,如苏轼等;因战乱漂泊而游览山水者可谓“漂游”,如杜甫等;李白政治失意,“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新唐书·李白传》),其山水游览也可谓之“漂游”。
(《流寓与山水美的发现》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5日,有删改)
16.“新中式”旅游是现代人追求“复古”文化体验的表现,古人的山水之游与我们当今的“旅游观光”有何不同?结合甲乙两文及现实生活谈一谈。
南潭泉记
梁衡
①霍州之下马洼村,因唐李世民过此下马而得名。儿时记忆中是一个极美丽的山村。两山一沟,东西走向。窑洞顺北坡而下,高低错落,掩映于黄土绿树之间。(1)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有如仙境。南山为翠柏所覆,村民推窗见绿,天生画屏。沟里有三条小河穿村而过。我家院子临近沟底,前后各有一河,朝洗青菜门前溪,夜闻窑后水淙淙。南山之顶不知何年修了文昌阁、文笔塔各一座,倒映于山下池中,取“巨笔砚影”之意。而沟底的杨、柳、椿、槐,为追探阳光,与两山比高,千树如帆,一沟绿风,为远近闻名之奇景。
②村中多泉,大小十余处,最美数南潭泉。泉贴南山之根,有一老杏树护于泉上,青枝绿叶,如华盖之张。环泉一片杏林,杏林之上是连绵的古柏,堆绿叠翠,直上蓝天。泉不大,仅一席之地,甘洌沁脾,无论雨早,涌流如常。(2)水极清,沙粒颗颗、鱼虾往来,清晰可见。杏叶筛落一池阳光,水波陆离万变,宛若龙宫之穴。水极静,从沙中轻轻泛出,如鱼吐泡,细流漫淌,汇于数十步外的一个池塘中,蓄以灌田。池上一大沙果树,偶有鸟啄果落,叮咚有声。杏熟时,孩童攀缘于树,如猿之影。
③南潭泉在村人心中是神泉、药泉,可去灾、可保命。天有大旱,于此求雨,屡屡有应。人有病,来提水一罐,涤肠洗心。家父三十一岁时得大病,一年不起,高烧不退,渐至垂危。有老者说,人临走也须还一个清凉。遂到南潭取水一罐,缓缓灌下,未想竟起死回生。遇有山洪暴发,数日内河水不清,而密林中的南潭泉则神清气定,清澈如镜,为全村最后之备用水源。每到夏日,割麦打场,酷日当头。人嗓子里冒烟,牲畜顺毛流汗。大人抢夏,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到南潭提水。人喝畜饮,暑气顿消。取水多用孩子,合童真之纯;必用瓷罐,表质朴之心。(3)不怕头上三尺火,一片冰心在罐中。南潭泉永是村人心中一道清凉的风景。
④我是上世纪50年代离开故乡的,南潭美景时在梦中。本世纪初某日,有村干部来京,说因开煤矿,全村已河断泉枯,水声不再,杏林不存。我心中chàng rán①有失,(4)断了相思,碎了旧梦。2017年春节回乡,忽闻喜讯,县里发展旅游,将重修南潭泉,追回旧时景。
⑤凡村不可无水,或河或井,最好有泉。才从地心来,又在人心上流。顾盼其影,chán chán②其声,流过百年,一村之魂。
(5)我八岁离乡七十回,真正够得上少小离家老大还了,故乡已几经沧桑。六十年一甲子,风水今又转了回来。
⑥南潭归来,山水之幸,吾乡之幸。
(《人民日报》2017年3月29日,有改动)
助读资料:
大自然给人的赐予有两种。一是物质,空气水分,粮食蔬果,给人生存的条件;二是精神,花好月圆,明山秀水,给人享受的环境。自有人类以来我们就向自然索取物质,创造了无穷的物质财富,从茹毛饮血到现在的电气化、原子能。和这个物质开发相同步的是向自然进行的精神索取和艺术开掘。一棵树、一片石、一竿竹、一株兰,千百年来硬是那样地看不够、品不尽、说不完、画不厌。人类在还没有文字之前就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原始人就知道用彩石、贝壳制成项链、耳坠。从那时起,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一遍一遍一代一代地观察自然,汲取自然,就有了山水文章、山水画卷,有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了姚鼐的《登泰山记》。人们向自然索取物质精神是两个相同步的过程,正是这两个永无休止的过程支撑着两个文明的创造,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梁衡《赏不尽看不够说不完的大自然》
17.请写出第④⑤段拼音处的汉字
(1)chàng rán    (2)chán chán   
18.文中有五处画线句,它们让你联想到哪些古诗文名句?请任选两处,仿照示例默写。
示例:由(2)处“鱼虾往来,清晰可见”我想到“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9.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图。
20.请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赏析以下句子。
而沟底的杨、柳、椿、槐,为追探阳光,与两山比高,千树如帆,一沟绿风,为远近闻名之奇景。   
21.根据以下资料,探究《小石潭记》中“水尤清冽”的“冽”与本文第②段“甘洌沁脾”的“洌”能否互换,结合两文主旨说明理由。
资料夹
冽:liè <书>寒冷:凛冽。
洌:liè <书>水清,酒清。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22.请结合《南潭泉记》及助读资料,谈谈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23.下马洼村准备发展旅游业,请你用四字短语为第②段画“ ”处的景观取名。
四、校刊“游·思”栏目正在征稿,请完成投稿任务。(共48分。写作45分,书写3分)
24. 南潭泉是梁衡的心之所系,勃朗峰之旅令马克·吐温记忆犹新。哪一片风景牵动了你的情思?你又在探访自然的过程中,收获了何种智慧与启迪?
请以“那一片风景给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③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信息(人名、校名等),如不可避免,用XX代替;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5.南潭泉是梁衡的心之所系,勃朗峰之旅令马克·吐温记忆犹新。哪一片风景牵动了你的情思?你又在探访自然的过程中,收获了何种智慧与启迪?
请以“游 ”为题,写一篇游记。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③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信息(人名、校名等),如不可避免,用XX代替;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答案】1.参考示例: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传承钢铁精神
2.示例一:事例:保尔·柯察金双目失明却没有碌碌无为,他克服种种困难顽强地进行写作,在病床上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理由:保尔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进行文学创作,体现了他的坚韧和顽强,是钢铁精神的体现,符合正文第二部分的写作内容。
示例二:事例:保尔在修筑铁路时,遭遇了低温严寒、伤病困扰、食物短缺、匪徒袭击、衣物单薄、材料短缺等困难,他凭借自己勇敢、坚韧、顽强的毅力,最终与其他工人一起完成筑路任务。
理由:筑路情节体现了保尔的坚韧顽强,是保尔钢铁精神的集中体现,符合正文第二部分的写作内容。
3.参考示例:今天,我站在这里,带着一份敬意和一份思考,与大家探讨一个永恒的话题——“钢铁精神”。这是一个关于精神淬炼的过程,正如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中炼成的。”
4.A
5.B
【答案】6.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
7.参考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8.参考示例:《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同时又暗含“比”。传说雎鸠雌雄形影不离,是恩爱的象征。诗歌以在水中的陆地不停鸣叫的雎鸠起兴,描绘了雎鸠鸟成双成对在沙洲上和鸣的美好画面,引出后文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由景入情。
【答案】9.D
10.例如: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各类设计、产品,均可被称为“新中式”。
11.①“新中式”旅游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选择;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③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心;④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12.例如:深圳二十四史书院,新中式旅游的璀璨明珠。这里,古典建筑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书香与茶香交织,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品茗、赏书,还是参与文化活动,这里都是您体验新中式旅游魅力的理想之地。
【答案】13.我喜爱这里草木芳香;;草木茂盛
14.参考示例:我会拍摄冷泉亭的远景,将伞盖一般的大树、屏风一般的岩石、悠然的闲云、荡漾的水波都拍摄进去。因为这幅画面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悠闲自在,我仿佛也感受到了白居易在冷泉亭中悠然自得的心情与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15.参考示例:《小石潭记》属于“忧游”,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结的苦闷、忧愁。(或者《小石潭记》属于“探游”,在永州期间,他常在野外探寻奇山异水,从“伐竹取道”可知,他探寻的都是人迹罕至之地;或者《小石潭记》属于“宦游”,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冷泉亭记》属于“赏游”或“雅游”,白居易在游览冷泉亭时享受着赏心悦目的美景,精神是轻松愉快的。
16.参考示例:我们当今的“旅游观光”主要是为了欣赏美景、增长见闻、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从甲乙两文来看,除了欣赏自然之美,古人的山水之游更偏重于精神的追求,白居易游冷泉亭是为了追求雅致脱俗的情趣,陶冶情操,涤荡胸怀;柳宗元游小石潭则是为了慰藉受伤的心灵,冲淡心中的悲戚与无奈,在自然的胸怀中疗愈自我。
【答案】17.怅然;潺潺
18.参考示例:由(1)处“鸡犬相闻”我想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由(1)处“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有如仙境。”我想到“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由(2)处“水极清,沙粒颗颗、鱼虾往来,清晰可见。”我想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或“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由(3)处“一片冰心在罐中”我想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由(3)处“不怕头上三尺火”我想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由(4)处“断了相思,碎了旧梦”我想到:“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或“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由(5)处“我八岁离乡七十回,真正够得上少小离家老大还了,故乡已几经沧桑”我想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9.参考示例:(1)南潭泉之效/南潭泉之用(或其他表示“功效”“作用”的词)
(2)南潭泉之状/南潭泉之遇/南潭泉之痛/南潭泉之失(或其他意义相近的词)
(3)美泉
20.示例1:修辞角度。该句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沟底众多树比作“帆”,写出了沟底树木的茂密,“追探”“比高”将树人格化写出了沟底树木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这沟底奇景的赞美之情。示例2:修辞角度。“一沟绿风”中的用“绿”修饰“风”,将触觉与视觉互通,写出了沟底树木的茂密,表达了作者对这沟底奇景的赞美之情。示例3:句式角度。该句使用了判断句式“为……之奇景”,强调了沟底树木丛生、蔚然茂密景色的影响力之大,表达了作者对沟底奇景的赞美之情。示例4:句式角度。该句采用了整散结合的表达形式,既展现了沟底树木的生机勃勃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顿挫,表达了作者对沟底奇景的赞美之情。示例5:用词角度。该句采用了列举名词“杨、柳、椿、槐”,写出了沟底树种的丰富、树木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沟底奇景的赞美之情。示例6:用词角度。该句大量用四字词“两山比高”“千树如帆”“一沟绿风”既展现了沟底树木的生机勃勃,又凝练典雅、具有节奏感,表达了作者对沟底奇景的赞美之情。示例7:用词角度。“千树如帆,一沟绿风”一句,用量词“沟”形容绿风,表现出沟底树木依山势生长,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更能体现出南山的风景之美,风景之奇,词典雅,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