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合同范本之施工合同风险范围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合同范本之施工合同风险范围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施工协议风险范围
【篇一:浅谈施工协议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浅析工程协议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内容提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协议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互换的法律表现形式。现代公司的经济往来,重要是通过协议形式进行的,所以协议管理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有效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也是当前公司经营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协议管理是指公司为实现经济目的,对协议的签订和履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导、监督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因此,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维护公司的经济利益,必须妥善解决工程协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工程 协议管理 法律风险 协议分析 协议履行
公司协议管理既是一种为了取得经营效益的经济活动,也是一种保障公司正常经营的法律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内容完善、履行良好的协议管理制度是公司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防止财产流失、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中工程协议管理在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制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工程协议管理重要环节分析我国法律规定,任何一项工程须有协议约束,即共同认可的书面协议以约束双方的行为,从而保证交易安全。工程协议管理过程重要有四个重要环节:规范协议签订、协议履行全过程跟踪、协议运营质量分析、科学的档案管理。注重协议的过程管理既是为防范公司自身风险,也是对工程进度、成本与质量的跟踪贯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司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也必将可以引进更多的工程施工公司,扩大承包商的选择范围,真正做到择优选商,扩大竞争,减少经营成本,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保证协议自身合法有效
“财富的一半来自协议”是西方的一句谚语。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工程建设施工,必须签订书面协议。假如协议签订不规范,将给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埋下风险隐患,会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
签订协议时,须严格审核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对协议条款认真推敲,防止发生歧义和误解,以保证协议的合法性、严密性和完备性,并选用规范的协议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填写协议文本时还要注意下列事项:按照符合协议目的实现的规定填写,不出现缺项、落项;协议条款要条理清楚,语言准确,涉及公司利益方面的条款要认真核对;在协议签订时要避免在需有权人签字处出现代签的不规范行为,保证协议签订的有效性。
在施工过程中会碰到无法预见的干扰,干扰也许来自业主方、设计方或协议自身的缺陷等,导致协议内容需不断补充,即“协议变更”。假如可以对协议的实行情况进行跟踪,将实际情况与协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在协议履行中的偏差,找出因素并采用相应措施,就能减少发生协议纠纷的几率。特别是当因协议变更导致停工、返工、窝工时,要注意收集整理证据,以便索赔时有据可查。
对协议实行状况进行跟踪,必须强化履约意识。要约一经承诺,即具有法律效力。公司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协议履行的情况,根据存在问题的严重限度适时运用撤消权、变更权和不安抗辩权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违约行为要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即采用仲裁或诉讼手段,尽最大努力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工程协议签订后,施工单位就要在施工过程中全面履行自己的协议责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做到随时查阅协议,加之协议条款繁多,条款之间的联系复杂,增长了公司对协议内容理解和掌握的难度,稍有疏忽就也许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协议进行细致分析和分解就显得极为重要。分析就是关注协议履行中的重点部分,评估工程建设各项活动的法律后果,并将措施和规定分解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工程施工的全程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与其他协议相比,工程协议的资料复杂繁多,但部分组成相对固定,且有自成一体的解释顺序,若公司有科学规范的协议管理体系和档案管理系统,则可快速便捷地查询协议资料;相反,假如管理失范、混乱将导致查询无从下手或效率低下。所以公司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协议档案管理系统,对各种协议资料进行及时全面的收集整理,快速进入档案系统,涉及协议相关的各种文献、会议记录、设计变更、来往信函、设计方的索赔报告及其他意见等。 在工程协议管理的协议签订、履行跟踪、运营分析、资料归档四个环节中,以协议签订为重点,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地化解经营风险;以履行跟踪与运营分析为切入点,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协议管理制度,防范法律风险,不断提高协议管理水平;以协议归档管理为信息化建设的要点,使协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提高管理效率。
二、。工程项目的协议谈判通常是以招投标方式进行的,招投标文献是有效控制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资金投入的法律性文献。在实际工作中,在施工协议签订后,招投标文献的作用往往流于形式,使得施工协议与招投标管理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一定限度的脱节,无法及时掌握施工进度的有关情况,许多签证及变更手续没有通过有效确认。同时还存在招投标文献中部分重要内容没有转到施工协议中,协议条款自身有缺陷,导致协议履行过程中产生分歧时,解释不清,推卸责任,不积极解决问题。
、随意性大。工程范围扩大、工程量增长、设计变更、设计失误、设计文献交付延迟、工期改变(涉及推迟开工和提前或延迟竣工)、材料代用、设备材料供应延误等事项导致协议变更,且随意性大。
。一是设计图纸未及时下达,现场施工条件限制,交叉施工,互相牵制互相影响工期。二是基本建设过热,劳动力组织难度大,工人技术水平跟不上发展规定。目前,民工荒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也许会因劳动力局限性而延误工期。三是施工方承担项目过多,施工组织不到位,劳动力分派不合理,严重影响工期。
。协议文本分发管理不规范,发放记录不准确,协议文本及资料丢失,无法掌握准确的协议履行规定。
三、工程协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风险
。工程交底不清,工程设计不规范,施工准备局限性,施工组织不科学,施工公司能力局限性,自然环境影响。
。一是对设计图纸、工程质量、协议条款以及成本因素分析、研究局限性,导致价格波动大。二是对国家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整以及物资市场价格变化给工程造价导致的影响分析、研究局限性,给施工带来一定影响。
。协议条款表述不完整,缺少担保、索赔、保险、违约责任、
争议解决等关键性条款;由于选择分包商不妥或分包协议有漏洞,分包商违约;协议履行过程中,业主代表或监理工程师工作效率低,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发犯错误指令;施工公司不执行项目管理制度、指挥错误等。
。发包方对施工协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违反或规避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被追究法律责任。
四、工程协议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1. 建立规范化的工程协议管理体系。协议管理体系是以专业管理为核心,协议管理为纽带,科学有序地组织工程建设,其他相关环节紧密配合,分步把关。多层次、全方位的组织体系是影响协议管理作用与效能的决定性因素。工程管理单位对协议的来龙去脉最为清楚,是管理体系的核心,反映在协议管理过程中,应由工程管理单位具体掌握涉及到协议订立及履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协议变更的前因后果,一旦发生争议和纠纷,由其统一解释、协调,相关单位予以配合。
,强化风险意识,划清风险界面,保障双方利益。将协议谈判与协议文本签订紧密结合,把招标文献中的重要内容转化为协议的条款。协议双方应强化协议风险意识,比如,固定总价协议并非承诺对价格绝对不作调整,施工公司依经验和驾驭建设工程施工的能力,在承担了一定风险后,将正常范围以外的风险在业主与自己之间进行合理分摊,建设单位应适当接受。当然这需要施工方与建设单位在协议中预先就允许调整物资、材料的种类、价格标准、调整幅度等作出明确约定。从主线上来说,采用固定价格协议时应考虑优先合用于履行周期短、物资材料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小型工程,此类工程价格变动的几率和幅度都会很低,建设单位与施工方由此而引发争议概率小,符合双方的利益。
,完善制度建设,贯彻责任。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导致协议延迟履行,其中有业主方的因素,也有施工公司的因素。作为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协议基础管理工作,定期向协议管理部门提供协议履行报告,对各工程施工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归纳、整理。对于有关工期及设计变更的情况报协议管理部门备案,以便协议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协议的履行动态。由于施工协议管理贯穿于施工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就规定在质量、安全、技术、人员、物资等方面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综合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