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牛气肿疽病的诊治论文
.freel,~ μm。能运动、无荚膜,在体内外均可形成芽胞,.freelin、%升汞10 min或3%福尔马林15 min方能杀死。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各种牛,其中黄牛最易感染,绵羊、山羊、骆驼和鹿发病很少,气肿疽疫区的猪,偶见发病。马属动物、肉食动物和人均不感染。病牛是本病的传染源,但并不直接传染给健康牛,而是污染的土壤随饲料或饮水间接进入消化道而感染。本病常见于3个月至4岁的牛,2岁以下的黄牛更易患病,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节性,春、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热干旱时)容易发生,而严冬则少见。
3发病机理
芽胞被牛吞食后进入内含腐败物质的无氧肠腺中繁殖,经淋巴和血液循环到达肌肉和结缔组织,在受损的部位繁殖并引起病变3。气肿疽梭菌在受损肌肉组织繁殖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毒素、透明质酸酶和DNA酶,这些毒素可使红细胞溶解、间质透明质酸分解、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细胞坏死,因此局部发生高度充血、出血、溶血、浆液渗出和肌肉变性、坏死。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和糖原被分解,产生有酸臭气味的有机酸和气体,即形成本病特有的气性坏疽。由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大量毒素和有毒产物,故可引起毒血症,病牛常因中毒和休克而死亡,动物死亡后,细菌还能借尸体温度繁殖,分解实质器官的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肝脏糖原丰富,因此这种分解过程更为强烈,少数康复动物可产生保护性抗体。
4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7 d,黄牛常呈急性经过,病程1~3 d。体温升高、不食、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体温达41~42 ℃,轻度跛行;肌肉丰满部(如臀、大腿、腰、荐、颈、胸、肩部)发生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干硬、黑红,按压有捻发音,叩之有鼓音。病变也可发生于腮部、颊部或舌部,局部组织肿胀有捻发音。肿胀部分皮肤干硬而呈暗黑色,穿刺或切面有黑红色液体流出,内含气泡,有特殊臭气,周围组织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呼吸增速,脉细弱而快,病程1~2 d。 5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和臌胀,天然孔常有带泡沫血样的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肌肉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海绵状,有酸败气味;局部淋巴结充血、出血或水肿;肝、肾呈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肿大,还可见到豆粒大至核桃大的坏死灶;切面有带气泡之血液流出,呈多孔海绵状,其他器官常呈败血症的一般变化,尸体因迅速腐败而高度膨胀,常从口、鼻、肛门、阴道流出带泡沫的红色液体,其他器官有出血水肿或坏死灶等变化4。
6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作出初步临床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一是丰厚肌肉有气性坏疽和水肿,有捻发音;二是丰厚肌肉切面呈海绵状,且有暗红色坏死灶;三是丰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红色液体流出,并散发酸臭味。
7防治
对近3年内发生过气肿疽的地区,每年春季要接种气肿疽菌苗,大、小牛一律皮下注射5 mL,小牛到6个月再加强免疫1次,免疫期约6个月。早期治疗用青霉素,每天肌肉注射2~3次,每次200万~300万U,肿胀局部早期可不切开,直接用3%%普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