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汇编》.doc

格式:doc   大小:86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汇编》.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3/17 文件大小:8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汇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年级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金青梅
编号:07
授课时间

课题
4、《古代诗歌四首》前两首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标依据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一、教材分析
本课四首诗有近体诗和古体诗,在学****之前宜向学生简单介绍古代诗歌的一些简单常识。四首诗中《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理解景中的博大胸怀是重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要引导学生在诗的意境中体会这种情感。
二、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对诗歌的学****七年级新生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但是缺乏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性认识。学****时,一方面要注重诵读,另一方面要学会把意象、意境、情感三个方面联系起来来理解诗歌。
三、教学目标[来源:学科网]
知识与[来源:学|科|网]
技能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及诗歌创作背景。[来源:学科网ZXXK]
能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源:学科网]
感知诗歌的内容,理清诗歌结构,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来源:]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讲授(古诗歌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
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学生听后完成下列表格,并做好笔记。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三、学****观沧海》
1、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曹操,教师补充资料)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教师根据情况指导学生朗读。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全班讨论):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了解一定的诗歌常识,为诗歌讲解做铺垫。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了解作者,以便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
带着问题朗读,理解诗歌的结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