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关于”中西音乐”关系问题 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中西音乐”关系问题 论文.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3/26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中西音乐”关系问题 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中西音乐”关系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雅乐语言西方音乐传统审美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中西音乐文化,各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如果从保护各国不同特征的宝贵文化遗产的角度,我国古代的雅乐才是值得提倡、发扬“国乐”,一些人认为中国远古音乐史是“天乐”,而持有“国粹主义”观点;而从音乐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的角度,西方音乐理论比中国更为理性,故而我国在音乐理论的整理、借鉴西方音乐方面是必须的,这中激进观点从一个侧面激励我们以新思路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存在的不足;而从历史不断演化,各种事物必然不断融合、混杂的历史必然性方面来看待问题。还有一种观点可谓是时代潮流,而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演进也正是朝这方面发展的,我国20世纪新音乐也正是吸收了西方音乐文化而得以长足发展的。
西方传统审美观念:在西方人看来,这个大千宇宙既然是可以被了解的,因此审美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认知这客观世界,这就造成西方艺术重再现、重摹仿的倾向。“维妙维肖的图像看上去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亚里士多德)西方艺术又是重感性、重宣泄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英国诗人华滋华斯宣称。感即快感的主张被更多的理论家们论证。在表现艺术中感情发展的清晰、高潮的持久饱满等就成了当然的评判标准,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我们很难想象从其间三四百年的音乐作品中找出一部没有情感起伏升腾、没有淋漓致尽高潮的例谱。静态的绘画雕塑亦努力表现出作品的情感。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则与西方人大不相同。这世界既是不可认识的,而万物又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准确地描绘客观事物似乎既不可能又无必要。中国人的艺术倾向于重表现、重象征。
语言是造物主对人类的恩赐。动物能够用声音传达信息,但唯有会思维的高级灵长类——人——才能使用语言。因此,作为思维的产物,它亦被打上了强烈的不同模式的烙印。% L2 N4 L/ \- G# }- B- u音乐与语言有着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语速、语音、语调,甚至句歇等语言因素的抽象。由不同语言产生的音乐就会有强烈的差异。中国的音乐注重旋律,西方的音乐注重节奏。如果对语言与音乐的关系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写出一些令人惊讶的作品,不讲平仄、倒词拗口的旋律总使人觉得做作和肤浅,写一首急口令式的歌曲既不使演唱者欢喜,亦不讨好听众,他们听惯了一个字被按上一串拖腔的旋律。而类似中国戏曲念白似的吟哦亦只是作为对传统的一种反叛,—才出现在现代的西方音乐中。
音乐的类型来说,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汉族文化中,音乐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官方”巩固其中心地位的政治性利益的“雅乐”;出于民间、融于民俗、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的所谓“俗乐”,受汉族各地人民的语音语调、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表现出鲜活灵动的特征:中国特有的“文人音乐”,以古琴音乐为典型代表,讲究“中正平和”,追求“静远淡虚”的境界,其精神内涵表现出高度个人化的意识倾向。
西方音乐,则自中世纪以来,“宗教音乐”与“世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