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课外阅读.doc

格式:doc   大小:160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课外阅读.doc

上传人:wdwd123321123 2018/3/29 文件大小:1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外阅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课外阅读》前言
蒋念祖
   
本丛书是面向广大中学生的一套语文读物,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共八本;二是《同步写作》,共七本;三是课外阅读部分,共十三本。
丛书编写的目的是帮助中学生打好基础,开阔视野,增强阅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思维素质和审美素质,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一九九七年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对十多年来的语文教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目前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语文具有工具性和文化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形成听、说、读、写能力。但这绝不意味着语文学****只须死抱住语言训练,而不顾及其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不能为应付标准化考试而大搞题海战术。让老师、学生都苦不堪言,对语言望而生畏,望而生厌,这样的结果,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如何学好语文?吸收了编著者参加国家教委“九五”期间重点课题“系统开展学科思维教学”和国家教委“九五”期间规划课题“系统开展审美教育”的成果,借鉴了全国许多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实践成果,在林崇德、郑万钟、顾黄初、滕守尧等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编写了这套语文读物,希望能给同学们切实有效的帮助。  《同步阅读》,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抓好课堂学****这个“主渠道”。阅读教学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欣赏作品中的美,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无穷乐趣。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作品进行由综合到分析,再由分析到综合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思维训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教学应当而且可以将传授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与思维训练、审美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借鉴了国内一些著名特级教师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如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读书法”、洪宗礼老师的“引读法”、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法”,形成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导学模式:引导学生预****扫清字词障碍,浏览全文,然后通过讨论、练****归纳、讲解,逐层深入地学****领会课文的精妙之处,最后经过迁移训练,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欣赏能力。
《课外阅读》,目的是为提高中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供文学与社科知识方面的最基本的课外读物。要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经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但在目前的形势下,要想让大多数中学生花很多时间,自由自在地阅读课外书籍,几乎是不可能的。比较切实可行的是提供最基本的课外读物。我们这套读物中,一部分为文学作品。
初中以文学史为线索,高中以文学理论为框架。入选作品均为久经传诵而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家名篇,配以必要的注释、赏析和思考练****力求做到“小而全”。另一部分为社科知识读物,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供语言学、美学、心理学、人生哲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内容,切近中学生实际,表述力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均以“例话”形式出现。
《同步写作》,目的是为作文的全程训练提供同步辅导。常见的写作指导读物,主要是介绍一些写作技法,至于如何观察、思考、感受生活,如何搜集、整理、加工写作的素材,或者语焉不祥,或者缺少切实的辅导,因此,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我们这套书,以教给学生观察、思考方法为切入点,对写作的全过程作为较为切实的辅导。初中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初一、初二指导学生写观察笔记,写“放胆文”,一是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二是充分调动、激发学生“自由发表”的积极性。评讲内容上以每次讲解的观察方法为评价标准,分别从语法、修辞角度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前那种对主题、写作技法提出过高要求的老一套的、易于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评价方式。初三则从谋篇布局方面进行综合训练,并根据中考要求,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和指导。高中以论说文写作训练为主。高一、高二指导学生写分析笔记。高一进行思维方法的单项训练,高二引导学生将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到写作过程之中,学会根据具体材料或所提供的论题提炼论点、展开论点、论证论点。高三进行论说文写作的综合训练,并针对高考,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指导、训练。在表达方面,高一、高二从语言的清晰性、连贯性方面提出评价标准,高三从语言的得体性方面提出要求,评价方式与初中相同。
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曾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小学师资培训》等报刊多次报道。但是作为一个浩大的工程,肯定还存在若干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学生提出宝贵意见。
作文的抄袭、模仿与创新
曹公奇
近年来,人们对于话题作文的评说可谓多矣,赞颂者有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