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3
文档名称:

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doc

格式:doc   页数:7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endfrs 2015/5/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黑龙江省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
总体规划
(2005-2020)
说明书
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
2005年7月
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
负责人与编制人员
院长:杨连云
分院院长:李刚
总工程师:孙继华
总负责人:蔡永进高级工程师
编制人员:
张祖新高级规划师
王钢高级规划师
俞洪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姜永柱高级工程师
高文芳规划师
沾河林业局参加编制人员
张克江沾河林业局局长
宋建秋沾河林业局副局长
高运辉沾河林业局营林处主任
刘兴军沾河林业局绿化办主任
前言
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自1986年开始开发建设,在开发前就有很多国外游客到大沾河探险漂流,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到2002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有河流、原始森林、火山、湿地等资源,景观资源丰富多样,规模大、分布齐全,并且无人为破坏,资源完整性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又座落在黑河市大的旅游环境中,紧接世界著名的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和山口水库旅游区,相距约100公里左右,具有良好的联动发展条件。黑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五大连池、山口水库、大沾河旅游金三角的战略目标。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提出打造“龙江避暑甲天下”的口号,冬季以牡丹江大海林为中心,开发滑雪旅游;夏季环绕大沾河7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建设夏季旅游区。可见大沾河是“龙江避暑甲天下”的核心项目。
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顺应当今人类生物物种保护之大潮,为迎接新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同时适当开发旅游,以旅游促进资源的保护。本次规划以森林公园规划规范为蓝本,以资源保护为基础,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本次规划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旅游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力求使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成为黑河市大旅游系统中的一个景观精品和亮点,五大连池市旅游金三角中的重要一角,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目录
第一章基本情况 1
一、自然地理概况 1
二、社会经济概况 2
三、公园建设与旅游经营概况 3
第二章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4
一、旅游资源概况与评价 4
(一)现状旅游资源概况 4
(二)市域旅游资源概况 8
(三)公园旅游资源分类 9
(四)旅游资源评价 10
二、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10
(一)区位交通条件 10
(二)客源市场条件 11
(三)社会经济条件 11
(四)基础设施条件 11
(五)开发建设条件综合评价 11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12
一、客源市场分析 12
二、客源市场预测 12
(一)预测方法 12
(二)预测结果 12
三、客源市场定位 13
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15
一、规划指导思想 15
二、规划原则 15
三、规划依据 16
第五章公园性质与总体布局及分区规划 17
一、公园性质 17
二、总体布局规划 17
(一)布局规划准则 17
(二)分区规划 17
第六章游览景观区景区与景点规划 19
一、规划准则 19
二、景区景点规划 19
(一)漂流游览带 19
(二)原始森林景区 23
(三)水上森林景区 26
(四)神泉景区 27
第七章旅游项目与旅游组织规划 28
一、旅游项目规划设计 28
(一)旅游项目体系构成 28
(二)旅游项目规划设计 28
二、旅游组织规划 32
第八章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 34
一、住宿接待设施 34
(一)床位规模预测 34
(二)住宿设施规划 35
(一)餐饮规模预测 35
(二)餐饮服务设施规划 36
三、娱乐休闲设施 36
四、商业购物设施 37
五、医疗设施 37
第九章基础设施规划 38
一、道路交通规划 38
二、给排水工程规划 39
三、供电工程规划 41
四、电信、广播电视规划 42
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43
一、环境容量估算与容量调控 43
(一)测算方法 43
(二)分区日环境容量测算 44
(三)环境容量估算 44
(四)环境容量调控 44
二、生物资源保护措施 44
三、景观资源保护 45
四、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和林政管理 46
(一)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46
(二)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 46
五、防灾与环卫规划 47
(一)防灾规划 47
(二)环境卫生规划 48
第十一章组织管理 49
一、组织机构 49
二、人员编制 50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对策 51
一、宣传促销措施 51
二、环境保护及开发建设措施 51
三、人才培训措施 52
四、科学研究和多种经营措施 53
五、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措施 53
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