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规划生态城市 打造宜居家园.ppt

格式:ppt   大小:1,734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规划生态城市 打造宜居家园.ppt

上传人:mh900965 2018/4/2 文件大小:1.6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规划生态城市 打造宜居家园.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规划生态城市打造宜居家园
城规09
目录
一·国内生态城市概况
二·生态城市理论
三·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四·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的条件
五·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国内生态城市概况
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状况: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2002年8月在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说,国内各学科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但各学科合作交叉研究的力度较小。
二·生态城市理论
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要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之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化,根本的途径在于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采取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目标,是城市生态化的必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必需在生态极限内进行,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三·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1、沪上生态家
2、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案例
3、新加坡“花园城市”
4、中新天津生态城
5、唐山:千亿元打造现代化生态城市
沪上生态家
概况
里弄、山墙、老虎窗、石库门、花窗等上海地域传统建筑元素,穿堂风、自遮阳、自然光、天井绿等上海本土生态语汇,加上“大都会”、“大上海”等高密度城市描绘,与夏三伏、冬三九、梅雨季等气候特征,绘就上海城市建筑印象。用15万块上海旧城改造时拆除的旧石库门砖头砌成,集生态智能技术于一身的建筑——“沪上·生态家”,这座立足上海的城市、人文、气候特征,通过“风、光、影、绿、废”五种主要“生态”元素的构造与技术设施的一体化设计,展示了未来“上海的房子”。
中国上海
造型亮点:生态环保零能耗
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
该项目将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相结合,首次在国内外提出了“阳光生态示范园区”的概念,以上海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园区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为例, 从高效益的阳光产业生态体系、高质量的人居生活体系、高水平的环保与生态建设体系和高吸引度的景观与生态旅游体系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示范园区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体系、研究程序,在研究方法上将GP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环境监测评价、土地利用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系统分析方法、环境经济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具有创新性,对于推动上海市及我国生态示范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该项目的总体生态规划方案将形态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强调了结构优化与功能深化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可操作性的结合、近期与远期的结合,为将崇明岛绿华地区建设成为一个极具示范效应的生态园区,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加坡“花园城市”
提到“花园城市”,人们最先反映在脑海中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瞩目的“花园城市”,与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的本质应是“天人合一”,而非人为第一位,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新加坡人深深地感到,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新加坡留给自然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更要珍视自然,让他们的后代能够看到真正的动植物活体而不仅仅是标本。新加坡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