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业制度化管理工作措施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的重点是做强七大产业。
优质粮油产业
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到“十二五”末粮食年生产量达到180万吨,比“十一五”末增加5万吨以上。进一步提高粮油品质水平,推广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技术规程,结合粮油特色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水稻品质提高一至二个档次,全市稻谷品质达到国标三级,建立国标一、二级以上优质稻基地面积80万亩;优质饲用米玉米40万亩,青贮玉米面积10万亩;建立高标准的杂交稻制种基地8万亩以上,制种产量万吨;稳定油菜面积在70万亩,产量9万吨以上,优质“双低”油菜面积60万亩,总产达8万吨。
提高粮油产业化进程,依重点发展优质大米系列产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以及优质食用油加工。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产业化基地、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基地、建立“双低”油菜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现有优质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一批较大规模的粮油龙头企业,形成年加工优质米50万吨,优质食用油10万吨,培育知名商标7个、著名商标4个。引进、培育、发展一批能进入全省“100强”和全国“500强”的种业公司和种业集团。
区域布局:按突出主要作物、突出核心产区、突出平衡增产的原则,合理产业区域布局,将优质粮油基地主要布局在、自流灌溉区和保灌区的区等乡镇。
优质蔬菜产业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蔬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50万吨,食用菌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加快优质新品种引进、推广,大力推广绿色防控、设施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成都市蔬菜配送基地。加快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在尚义镇建设以蔬菜集中育苗中心为核心的5000亩“市区现代农业蔬菜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在镇和镇建设2个万亩以上标准化蔬菜种植核心示范区,将区培育打造成为“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基地强县”。
突出泡菜加工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响”的总体要求,将“·泡菜”产业倾力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产业。建立标准化加工蔬菜基地35万亩,企业年加工量达到100万吨,年产值达到60亿元。建设中国泡菜城,打造集泡菜加工、商贸、旅游、会展、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核心区;打造“泡菜”区域品牌,巩固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利用论坛、大会、节庆、商展、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泡菜”,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途径,实现泡菜产品进军营、进超市、进宾馆、进工地、进学校。
区域布局:沿片区,包括区、蘑菇等蔬菜品种以及高档、精细蔬菜;水稻制种片区,包括区、等蔬菜品种;蔬菜生产优势片区,包括等乡镇,主要发展番茄、黄瓜、辣椒、洋芋、苦瓜等设施蔬菜和时鲜蔬菜品种。
优质水果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末,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120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推广,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结构,重点推广脐橙、中岩早椪柑、爱媛30号等优质品种。大力推广留树保鲜、绿色防控、设施栽培等提质增效生产技术。引进、培育水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加速“企业+基地+农户”产业链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形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深加工层次。依托“三苏柑桔”、“文宫枇杷”、“椪柑”、“华仁冬枣”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