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心衰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
心衰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
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重构。
心肌重构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造成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
其特征为:
,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力降低,寿命缩短;
,这是心衰从代偿走向失代偿的转折点;
。
临床上可见
心肌肌重和心室容量的增加
以及心室形状的改变
横径增加呈球状
在初始的心肌损伤以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
其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治疗心衰的关键就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
慢性心衰(CHF)的治疗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了非常值得注意的转变:
从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
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2001年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学会(ACC/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02年中国的心衰指南都确立了以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为基础的治疗原则。
2005 版的 ACC/AHA、ESC心衰指南中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等仍是基本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
本指南包括收缩性和舒张性CHF。急性心衰未包括在内,但有CHF急性发作的专节。
本指南的重点是CHF的药物治疗
瓣膜性心脏病心衰主要的治疗是手术修补或置换瓣膜。
某些特殊人群,如并存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贫血、肾功能不全等)的心衰,本指南均列专节介绍
推荐类别:
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Ⅱ类:关于某诊疗措施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不一致或存在不同观点。
Ⅱa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Ⅱb类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Ⅲ类: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在有些病例中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
证据水平的分级:
A级为证据来自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多项荟萃分析
B级为证据来自单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
C级为专家共识和(或)证据来自小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