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形象推广策划书.doc

格式:doc   大小:58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形象推广策划书.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8/4/15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形象推广策划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形象推广策划书

篇一:高等教育出版社企业形象推广策划案
篇二:品牌形象推广策划案
1
2
篇三:宁波城市品牌形象推广策划书
宁波市品牌形象策划书
前言
宁波简称“甬”,早在周代时便有了这个称呼。“甬”字是古代大钟的一个象形字,在鄞、奉两县的县境上,山的峰峦很象古代的覆钟,所以叫甬山,这条江就叫甬江,这一带地方便被称为“甬”地。
而今,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栎社国际机场与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之间和海外许多城市架设有空中桥梁。铁路、公路、水运以及市内交通四通八达。随着对外贸易快速的发展,尤以“东方大港”之称北仑港响誉国内外。学生才疏学浅,自认宁波城市品牌形象之推广仍要以经济入手,以城市建设,道路建设以及打造一个方便中外的经济区域方向入手。
第一部分宁波经济
宁波,是中国浙江省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浙江第二大城市,是中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宁波港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在中央及浙江省的文件中,宁波市分布被定义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浙江省经济中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宁波港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1978年,宁波港仅有500-3000吨级泊位11个,年通过能力97万吨,年货物吞吐量214万吨。至2003年,全港已拥有生产性泊位19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37个。在万吨级的泊位中,5万吨级以上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就有23个。2003年,,。分别比2002年增长20%、%。是全国大陆港口中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
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仑港区航道水深一般在30米至100米,可满足20万吨至30万吨巨型船舶进港的需要,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宁波港地处中国沿海和长江黄金水道
“T”型航线交汇点,位置适中,内外辐射便捷;北仑港区的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港域内风平浪静,建港投资省效益好;且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平坦宽阔,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
优越的港口条件,是国家的宝贵资源。1989年国家确定宁波港的北仑港区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宁波港加快建设进口铁矿中转、国际集装箱远洋中转、大型原油成品油中转、大型煤炭储存中转、大型液体化工产品储存中转5个基地,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大港。
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现有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50座。主要经营进口铁矿砂、内外贸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产品、煤炭以及其他散杂货装卸、储存、中转业务。2005年,,%。吞吐量继续保持大陆港口的第二位。2005年,,%。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标箱,居大陆港口第四位,并进入世界港口前二十名。
宁波港已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的集疏运网络。全年新开辟航线40条,世界排名前20位的班轮公司都已落户
“宁波港”,月均航班数已突破600班。
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均在1000海里之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州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宁波港水深流顺风浪小。,30万吨船舶可候潮进出港。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北仑港区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在北仑港区建码头无须修建防浪堤,投资省、效益高,且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宽阔,对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
因此要以经济入手来打造宁波城市的品牌形象无疑是最可行的道路。每年巨大的人流量,以及
金融的流通量,体现了宁波本身在国内以及国外的影响度,那么如何成功打造出这样的品牌城市无疑是重中之重的。
要让宁波这样金融融贸易与国际社会相交融的金融城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无疑是难以实现的,那么与其生硬的强调自然之美,不如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经融区域,以高科技的城市建设和完善的交通设施来方便金融交汇。如今的宁波城市建设方便还是远远的不足,在浙江城市之中,宁波市是与杭州市相并肩的发达城市,但是在城市建设上却稍逊了一筹。市中心建设确实是每一个城市建设环节之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城郊结合的建设才能真正的提升整个城市的实际环境水准。要知道,一个木桶之中能装下多少的水,并不是由最长的木条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