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倾听:一种新的教育精神.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倾听:一种新的教育精神.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4/18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倾听:一种新的教育精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话:一种新的教育精神
——“我”—“你”新型师幼关系
摘要:传统的“我”—“它”型师幼关系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产物。受“主体思维”的影响,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往往处于机械对立的局面。随着对话时代的到来,“我”—“你”型师幼关系逐渐被人们接受,这种新型师幼关系要求打破教学各要素的封闭和对立状态,建构开放的、生成性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使教师和幼儿通过平等对话获得共同发展。
关键词:对话、主体思维、关系思维、“我”—“它”型师幼关系、“我”—“你”新型师幼关系
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就像是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老师喜欢的少数幼儿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幼儿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孩子,只能是没有主见,“唯老师和***话是从”的“应声虫”。随着历史的角度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对话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一例外的强调通过对话达成沟通与谅解。可以考不夸张地说,对话的时代已经到来。回顾历史,对话的方式在教学中也有运用,但仅仅是被当做教学的手段和艺术,而不是一种教学的精神。从非对话时代到对话时代,从作为教育手段和艺术到成为一种教学精神,反应出人们的思维方式从“主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转变。
一、“我”—“它”型师幼关系:“主体思维”的体现
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下,人们认识事物是排他性的,非此即彼,抱着互不相容,两极对立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对实践中的幼儿教育产生了严重影响。
1、教育的主体性上,将教师看做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主导,而幼儿则被视为被安排,被管束的对象。甚至连喝水、上厕所这样的事情都被教师规定时间,严加管束。活动中,幼儿没有随意发表想法的权利,教师高度控制活动进程,追求整齐划一的幼儿反应,注重幼儿集体意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幼儿个性的培养。
同时,这种一分为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由教师作为主体而投射出去的,是主体思维对客体的再现。其目的是通过概念范畴去占有对象。①教师与幼儿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与交流,彼此间情感体验缺失。由于教师对事物及现象从己出发,强调幼儿的服从,从而忽略了幼儿的真实想法和作为独立个体的真实而丰富的存在。
2、教育内容选择上,“主体思维”模式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师自上而下对幼儿进行灌输知识,使幼儿快速成长,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知识被认为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它是完全中立的,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有着绝对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因此教师也视知识为不容质疑的权威,崇尚标准答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将儿童向预先设定好的“正确答案”上引导,忽视儿童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儿童大大脱离他们生活实践的大而空的知识。长此以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能是不会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跟风者。
同时,“主体”思维的目光是聚焦的,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往往割裂其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将知识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使其失去完整性,由此产生的视觉偏差,则可能导致对幼儿整体发展需要的考虑偏差。
3、教育评价上,持“主体思维”模式的幼儿教师总是****惯于定性孤立地评价幼儿,而不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系统的评价儿童学****的方方面面。比较注重知识点的测评,对幼儿的评价主要放在幼儿具体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②,而很少能够兼顾群体需要和幼儿个体差异,忽视真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