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华为筹资案例分析
1、1988 ~ 1992年华为主要代理香港的交换机,对资金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主要依靠创业初期的点滴积累。
2、1992年前后,全部资金投入到C&C08机的研发中了,但货款回收慢(电信设备市场的特征:投入资金量大、销售周期长、资金回笼慢、拖欠严重),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全体员工连续几个月没有发工资,员工们士气低落,部分员工打退堂鼓,这是华为历史上第一次资金危机。最后是突然收到一笔货款救命。但C&C08机的研发资金需1亿元的投入,任正非多方高贷未果,被逼无奈向大企业拆借,利息高达20% ~ 30%。那时候,华为因民营企业的身份主要靠自有资金周转,从银行基本贷不到款项这实际上把任正非逼上绝路,任在C&C08机动员大会上讲出了“失败了我只有跳楼”的誓言。
1993年C&C08机研制成功,开始大规模销售。年底,筹建北京研究所。企业进入迅速膨胀期,对周转资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多次贷款计划被搁置后,华为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公司迫不得已再次向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筹借利息高达30%的高利贷,以解燃眉之急。
3、朱镕基一言“救”华为。
1996年6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华为,随行的有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四大银行的行长。当时华为的年销售额已达26亿员,跻身国内电信设备四巨头(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信、华为)。朱得知华为资金上的困难时,当即说:
“只要是中国的程控交换机打入国际市场,一定提供买方信贷,在国内市场与外国公司竞争,一律给予支持,同样给予买方信贷。”
19996年下半年,招商银行开始与华为全面合作。当时由于很多省市电信部门的资金也很短缺,以现金购买设备很困难。由于招商银行为华为推出了买方信贷业务,让电信部门从招商银行贷款购买华为的设备,华为再从银行提取货款(这种在今天已经广泛用于房屋按揭等各个领域的金融工具,在当时却开了先河)。
1999年左右,由于国家金融政策放开,国内银行业也逐步商业化运作,由于华为资信好,业务发展迅猛,银行也开始给华为大规模放贷(合资公司)。
4、仅仅招行一家的买方信贷,根本不可能完全解决进入迅速扩张期(1996年华为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东欧、前苏联、中亚、西非、东南亚等地区开拓了市场,年底,又斥巨资引入美国HAY咨询公司建立任职资格评价体系)的华为在战略和战术上的需要。1997年华为虽然实现销售额41亿元,但负债高达20亿元。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仍然解决不了资金瓶颈问题。
这就促使华为想方设法与各地电信管理局、政府以共付盈亏、共担风险为原则,分别成立了沈阳华为、山东华为、安徽华为等27个合资公司,遍布全国。这样可以缓解资金的紧张压力和巩固已有的市场。
这些合资公司自诞生起就是个空壳,华为从来没有把产品、特别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放到这些所谓的合资公司,这些合资公司仅仅是销售代理公司。这些合资公司除了能起到增加销售量,占有市场外,还具有融资的重要作用。在华为的《合资企业工作指导书》中对合资公司的功能作了如下描述:“合资企业要在当地解决贷款和融资问题。合资企业注册后,要把自己的注册资金存到有可能提供贷款的银行,并抓紧解决贷款问题,必要时,可以向两家以上的银行存、贷,争取合资对象出具担保或由华为母公司担保》。”
资金短缺的局面从此才真正缓解。但华为较高的负债率就是从这个时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