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绵阳师范学院.doc

格式:doc   大小:72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绵阳师范学院.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8/4/30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绵阳师范学院.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陕西理工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汉中中心城区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院系管理学院
学号 1020044011
姓名屈超
指导教师孙继琼博士
答辩时间二○一一年五月
论文工作时间:2010年 10 月至 2011年 5 月
汉中中心城区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学生:屈超
指导教师:魏不宜
摘要: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逐渐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为主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在西部也有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分工合作,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实施错位经营与管理,形成了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区域矛盾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如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现象等日益严重,这引起来国家政府,社会人士的广泛重视。文章将结合结合汉中的现实情况,分析汉中中心城区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对汉中城区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做出综合分析及论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汉中与南郑
目录
导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三)汉中中心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问题的论述
、汉中中心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汉中中心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的分析
、汉中中心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四)汉中中心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模式
、汉中中心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的评述
、汉中中心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问题的对策
(五)、综述
、汉中中心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综述
、汉中汉中中心与南郑县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导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和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范围突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促使地区内部加强经济联合;经济组织不断极化和分化,促使区域经济系统强化;企业经营全球化和政府引导下的区域一体化不断被强化,促进地区之间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没有任何一个区域经济能够孤立于其他经济体之外得到发展。现阶段,实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而言,目前已经形成较具实力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区域(简称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简称环渤海)这三大比较活跃的区域。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充分利用区域内部资源的体现,更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推进这些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虽然已有很多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文献,但下述问题仍亟待回答:三大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如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模式是什么,如何做才能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国家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国之内的区域一体化有一定差异,前者更多涉及到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范畴,后者则属于一个政权之下的地区经济整合。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瓶颈制约,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与投资效率,有必要实行包括交通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一体化,落实区域间资源共享,公共产品共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要更多地投资于交通基础设施,促进本地工业的集聚。同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可能会促使地区间劳动力流动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下降,促进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地区间贸易和工业集聚。

二是市场一体化。建立区域内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及人才市场,以消除各种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非市场干预,为区域一体化营造合理的经济基础。通过建立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消除不同区域间生产要素、技术水平的过高差异,减少行政障碍,使劳动力、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各城市都能体会到“集体租金”增加所带来的利益分享。

三是产业结构一体化。以企业为主,通过兼并、重组的形式,追求经营规模化、竞争规范化的产业整合模式,以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可能会导致多种经济发展趋向,如“产业高集聚、地区低专业化”,“产业高集聚、地区高专业化”(周文良,2007)等,人们需要寻找最优的产业结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