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家贫,幼孤,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到过梁(魏) 、齐、宋、滕、鲁等国。当时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最后孟子退居讲学,与其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他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被尊为“亚圣”。
孟子的仁政思想:
。
。
。
《孟子》的主要写作特色大致有:
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鼓动
力量,尤其是排比的运用突出;
②善于运用以退为进、先纵后擒的
论辩方法,层层诱入,步步进逼,
使辩论对手常常陷入窘境而难以自
解;
③巧设譬喻,说理透彻,语约而意尽。
孟子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会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红字抄在书上)。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蓝字抄在书上)
“舍生取义”的论点。
。
。
比喻论证
正面论述
舍生取义
反面论述
义重于生
正反道理论证
㈠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有甚于死,患不辞也
㈡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㈢而有不用,而有不为
鱼与熊掌—舍鱼取掌
生与正义—舍生取义
论述过程分析一抄写
,论述“义重于生”的道理。
一箪:行人弗受
一豆:乞人不屑
万钟不辩礼义受之
:不要失我本性。
“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
“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
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值得,也让人醒
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
自己才行。
义重于生,不失本心
(正面举例)
举例论证
贪图富贵,失掉本心
(反面举例)
论述过程分析二抄写
对比论证
?
本文的论点是人应该保有“本心”。
原因: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研讨与练习
二.
,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研讨与练习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这些比喻和举例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研讨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