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和谐教育—教师职业幸福的生成
哲学与当今教育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学问;是灵魂的完善;是生命的诗。
哲学过时了吗?
当年以思潮为主角的精神浪漫已被今天以时尚为主角的物质浪漫取代,哲学曾是最有诗意的东西,今天似乎黯然失色了,让位给了金钱和财富。
今天的时代还需要哲学吗?
一个不问生活意义的人当然是不需要哲学的,但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没有谁不在乎活得有没有意义。
事实上,人们越是被世俗化潮流胁迫着拼搏在功利战场上,生活在人生的表面,心中就越是为意义的缺失而困惑、而焦虑。
因此,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来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哲学仅在表面上似乎成了弃妇,实际上却是许多人的梦中情人。
幸福是什么?
幸福应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
幸福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灵魂是感受幸福的“器官”,任何外在经历必须有灵魂参与才成其为幸福。
幸福的条件:一是良性的社会环境;二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和活跃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里生活,忙碌成了常态。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态禁锢,把经常误认做正常,心就会在忙中沉沦和迷失。《忙与盲》,警觉到常态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从容,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就是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
幸福的载体?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就是幸福之所在”。
工作,几乎占据了我们生命中1/3的时间。生活幸不幸福,和工作是否幸福休戚相关。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工作幸福感并不是很强,整体工作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下状态,而且在工作中负面情绪体验比较多,包括愤怒、痛苦、担惊受怕、气馁等。
看来,教师职场还需要更多幸福的阳光。
教师“职业倦怠症”症候
当我们踏进校园,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我们紧缩的双眉;
当我们走进教室,同学们婉转悠扬的诵读已难以激起我们心灵的共鸣;
当我们端坐办公桌前,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满含委屈来求助的学生;
当我们从积满灰尘的书本下找出一份“古色古香”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点甚至只瞄上一眼便心安理得地走上讲台……
如果是这样,老师们,我们是不是真的“老”了
即使我们还很年轻但我们的心态已经老了;
即便我们自认为拥有年轻的心态,但此刻的我们一定染上了不少教师感染过或正感染着的一种“职业倦怠症”
有些教师工作时“目中无人”,一学期下来竟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
有些教师长年与书店无缘,仅凭一本教参去挖掘“微言大义”;
有些教师把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拒不沾边,只是靠“传统工艺
”去以不变应万变;
有些教师观念陈旧,语言陈腐,方法单调,行为刻板,暮气沉沉,索然寡味,与学生形成深深的“代沟”。
这些,正是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具体“症候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吗?望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工作的热情和活力登时盈满了全身。自此,我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中,以争取获得成功。
我们发现了工作的意义,设法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在观看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去获取成就感。
然而这些热情里也存在着产生倦怠的危险。当热情和努力工作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幻想破灭的感觉就会笼罩心头。热情继而被绝望代替,于是逐渐对工作产生倦怠。当精力耗尽,倦怠的过程完成,成就感就变成了一种辛酸感
教书育人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
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没有教师在教职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幸福的感受需要能力!!
幸福需要用心经营!
教师职业幸福大厦的设计与构建
师德是构建教师职业幸福大厦的平台(德性)
何谓师德?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谈论道德似乎正成为一件令人尴尬难堪的事情。谁把道德挂在嘴上,谁就有可能沦为别人嘲笑的对象,然而,给予人类基本力量的美德却从来没有变化。
德国留学生的困惑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智慧”
周也说:“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德性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而是单凭修养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是功利的和伪善的。”
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教人智慧,使人高尚。
《一堂阅读课》
和谐、信、谊、朋、安、宁、逛、婚姻
智慧成就教师职业幸福感。
时代呼唤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教育智慧是什么?
它不是工匠性的技能、技巧,不是追求外在的模仿可以学得的。
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