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5
文档名称:

网络教育论文选读.doc

格式:doc   大小:1,555KB   页数:48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网络教育论文选读.doc

上传人:daoqqzhuanyongyou2 2018/5/6 文件大小:1.5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教育论文选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信息化教育论文选读(一百篇)
成竹在胸,还有竹吗?
严峰卜卫
电视时代是一个影像与声音的时代,书籍、阅读、文字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冲击。在电脑网络的时代,纸做的书籍甚至可能会变成古董,供人收藏之用。书店和图书馆面临死亡的威胁。可是,令人惊奇的是,文字又回来了,不过不再是“白纸黑字”了。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无纸印刷”。与电视不同的是,在电脑屏幕前,我们又看到了文字,大量的文字,汹涌而来的文字。可是,这是怎样的文字呢?没有原稿,没有底本(布面精装本呢?珍藏本?签名本呢?),每一本书都同其他的书通过超文本进行链接,进行无穷的指涉。到最后,我们也许会只有一本电子超级大书,它涵盖了人类古往今来的一切知识,包括正在完成的文本。
版本、校勘、考证……这些中国传统学术的精粹对数码写作来说几乎毫无意义。肯定有一批知识分子要失业。数码写作是无所谓一稿二稿三稿的。数码的时代是一个胡涂乱抹的时代,而且这种涂抹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看不见一点点痕迹。最使初学WPS和WORD的作者们兴奋的就是这种随意涂抹的乐趣,传统的稿纸变成了完美的儿童写字石板,大家好像又回到了乱涂乱抹的童年。传统的修改是有时间性的,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数码的修改则随时随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进行,使得作者们对修改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电脑写作无须有序,反正光标移到哪,就插到哪,删到哪,还可以用定义块的方法搬来搬去。有入告诉我,从前他写文章总是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如今坐在电脑屏幕前,刚写下第一行就想去撂DELETE(删除)和INSERT键了。
知识分子胸中的“竹”是什么东西?道、记忆、辑、理念世界、形而上学体系……一切“先在”的东西。在被电脑和高科技污染的知识生态环境中,这根竹子还长得起来吗?电脑写作是非历史化也无需依赖记忆的写作。有不少人真的抱怨自从使用电脑以来,记忆力大幅度减弱下降。电脑写作是一种儿童和精神分裂的写作,它只有一个不断涂抹、充满乐趣的“现在”。 OFFICE97都结合进了互联网的功能。当你半个屏幕写作,半个屏幕看互联网的时候,难道还需要什么记忆力?互联网就是你的记忆!在这样一个超级记忆的威力笼罩之下,我们敬畏、狂喜、自卑、麻木,对它越来越依恋(某种精神病的征兆),而自己则记忆力越来越衰退,大脑逐渐被掏空,或者说被逐渐换上了电脑。
任何一个访问过互联网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互联网是一条奔涌不息的长江大河,人们常常把上网称之为“冲浪”,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在网上搜寻知识是一个无穷的漂流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固定在一个老地方。在互联网上有如此多的知识,以至于你会对知识感到茫然、头痛、乃至厌倦。你寻找老巴赫,但很可能最终会七转八转来到玛多娜的主页,而且会在那里最终忘记了你当初的意向和目标。互联网就像一个极为健谈的人那样,总是离题万里,越扯越远。
互联网把结构主义的“文本间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文章与文章、书与书之间的界限被摧毁殆尽。在传统的篇章结构中,相对于正文而言,脚注、尾注这些东西只拥有仆从的、“边缘”的身份,德里达曾致力于对这种“中心---
边缘”关系的颠倒和消解。现在可好了,无需乎解构的操作,中心自动烟消云散。脚注、尾注们摇身一变,升格为正文。在这样一种文本的乌托邦中,一切要素都平等地和平共处。我们像风一样自由地在无数的文本和知识之间穿行,而过去则只能乘坐有固定的路线、固定的停靠站点的定班车。阅读不再是一种不可逆的线性的历史过程,而变成了交互指涉的快乐游戏。这种阅读具有一种非时间化的意识流的结构,仿佛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这是一幅全面解构的图景。
当世界变成一部供人自由复制的大书的时候,这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我们这些研究者总是哀叹手头的资料陈旧,信息不畅。互联网的发展似乎为第三世界提供了把发达国家的知识一夜间全部复制过来的可能性。当我第一次上网的时候,真像是饿汉来到了自助餐厅。但是,这场盛宴很快就把人撑得没有胃口了。在互联网上有很多“黄页”和检索引擎,可以帮助你把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定位。我特别喜欢一个叫作AltaVista的的检索主页,它可以用来进行关键词的组合查询。有一天,我想知道那个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同计算机究竟有什么关系,就让AltaVista去查网上所有包含了“利奥塔”和“计算机”这两个词的主页。两三秒种以后,结果出来丁,AltaVista给了我1000个地址。
这1000个地址(人生苦短,恕不一一列出)中本身又包含了无数可供跳转的高亮度的关键词或者说节点。地址中有地址,地址的地址中有地址……这是一个无限庞大而自由的文本空间。坦率地说,在它面前我感到抑制不住的沮丧。我想,任何一个手持鼠标在这些无穷的地址间漫游的知识分子都会感到精神涣散,无所适从,看见自己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