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讲《水浒传》
——江湖文化和快意恩仇
本讲要点:
1、《水浒传》的成书和版本
2、《水浒传》的主旨
3、《水浒传》的叙事艺术
4、宋江和鲁智深
参考书目:
《水浒传》名家汇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水浒传〉新论》,中出版社,1995
一、《水浒传》的成书
(1)积累
①故事原型
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声势浩大,“官军莫敢撄其锋”。
宋江之结局,史料记载不一,《》谓蒙上书建议赦宋江使讨方腊以自赎,《》谓张叔夜招降之,《》谓张设伏兵败宋江,擒其副首领,江乃降。
李埴《十朝钢要》卷十八,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皆谓宋江降后以裨将身份参与讨方腊的战争,然《》谓方腊被破后,宋江方就擒,《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谓擒方腊后,奉命捕宋江,则宋江不可能参与征方腊之战,成书于乾道二年(去宣和四十余年)的《夷坚志》(六)记蔡居厚因诛杀投降的梁山五百人而疽发于背受冥谴,则宋江投降后被杀。
②南宋时之流传
罗烨《醉翁谈录》记南宋时之“说话”,有《石头孙立》《戴嗣宗》《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
据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画家李嵩为宋江三十六人画像,南京画家龚开(字圣与)作《宋江三十六赞》并《序》,于序中称宋江“识性
超卓,有过人者”,将其与被称为“盗贼之圣”的柳盗跖相比,谓其为“出类而拨萃”,龚开所赞之三十六人即今本《水浒传》主要人物。
元人陆友有《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写宋江起义声势。
③元代之流传
宋末元初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七万六千余字,分二百九十余条,始于称尧舜而终以高宗定都临安,按年演述,先述历代帝王荒淫之失,次讲王安石变法之祸,又讲述王安石引蔡京入朝以及童贯、蔡攸巡边,然后讲述梁山泊聚义本末。如记青面兽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等人运花石纲,杨志等孙立不至,卖宝刀遇恶少而杀之,被判刑,十一人杀死解差救杨志,一起上太行山。又讲吴加亮、阮进、阮小七等人劫梁师宝十万贯珠宝,宋江向八人透露消息八人上梁山泊,又写宋江杀阎婆惜,于玄庙见文书,上写三十六人名字,上梁山,晁盖死,推宋江为首,后宋江受招安,官至节度使。水浒故事基本定型。
李埴《十朝纲要》卷十八
李焘《续宋编年资志通鉴》
王偁《东都事略》卷一O八《张叔夜传》,卷一O三《侯蒙传》
《宋史。张叔夜传》
元初龚开《宋江三十六赞》并《序》(李嵩画)
元陈泰《江南曲序》,元陆友《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
宋代话本《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
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大宋宣和遗事》“梁山泊聚义始末”
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
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
康进之《李逵负荆》
李致远《都孔目风雨还牢末》
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
无名氏《鲁智深大闹黄花峪》
《水浒传》
元人以水浒传故事为题材的杂剧有二十余种。今存《燕青博鱼》《双献功》《杏花庄》《还牢末》《争报恩》《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其情节多与今本《水浒传》不类。
(2)创造
作者或曰罗贯中,或曰施耐庵,又有谓“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者(如高儒)。李贽论《水浒传》称“施、罗”二公,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二》《序三》皆谓施耐庵作,《宋史纲批语》又谓罗贯中续作七十回后。
胡适《水浒传考证》认为“施耐庵”为明中叶文人假名,鲁迅认为早出的简本题罗贯中,郭氏本出方题施耐庵,则施当为演简为繁者之托名。
一般认为《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而其材料甚少,如杨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李恭简《》、王道生《兴化县续志。施耐庵墓志》之真实性皆有可疑之处,吴梅《顾曲麈谈》谓施即《幽闺记》作者施君美,不知何据。
l  罗贯中
简本中的“许贯中”
第27回中的文昭是现实中罗的朋友
与《三国演义》类似的风格。
施耐庵(施惠?)
高儒的《百川书态》
金圣叹伪托的施序
江苏施家提供的资料
淮南王道生《墓志》淮南王道生《墓志》
《施氏家谱·故处士施公墓志铭》
《原籍迁籍志》
郭勋假托
武定侯第一个刊刻
郭勋曾刊《英烈传》为其王五世祖郭英争名
作者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作了加工和提高。
比如在小说的开头写高俅发迹的故事,将乱自下生改为乱自上作,突出了逼上梁山的主旨,林冲、武松、杨志、解珍、解宝、柴进等皆由于高俅及其走狗的逼害而上梁山,不同于原来民间文学及杂剧中因个人原因而上梁山(杨志杀恶少,杜迁做了几项歹事勾当,晁盖等人打劫生辰纲)。
作者通过对民间故事及杂剧故事的改造,使得故事变得具有深刻的思想涵义,如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与残酷的政治迫害联系起来,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