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咏怀古迹(其三)
“咏史怀古诗,咏昭君之绝唱”
关于昭君,你知道些什么?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挑选了王昭君作为和亲对象。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泳,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姬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去。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杨贵妃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读诗歌,你读出了昭君的什么情绪?
怨恨
昭君怨恨的是什么?
,魂魄空归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明人胡震亨评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势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合适,用在昭君身上是不合适的,你怎么看?
《杜诗提要》评析: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的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这样气势雄伟的景象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采用高大山川的雄伟气势烘托她。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非常对仗工整,你怎么看?
1.“一”和“独”都是孤独之意,昭君的生命从头到尾都是孤独的,她的生命规矩从“一”到“独”,两个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状态,从入宫时不随波逐流到出宫远嫁背井离乡。
2.“去”和“留”两字,离开的是荒原,留下的是蛮荒,去的时候是倾国倾城的美好容貌,留下的枯骨青冢,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3.“紫台”和“青冢”,一个繁华如烟,一个凄冷似雪,一个艳丽,一个萧索,两个词不仅在内涵上形成对比,在颜色上也给人冷暖色调的对比,昭君的一生,从一去紫台到独留青冢,对比达到了极致。
4.“连”和“向”两字,“连”写得是出塞之景,“向”写得是思汉之心,让人联想到昭君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思念故乡之情。
5.“朔漠”和“黄昏”两词,两者从前面的对比走向统一,它们有一共同点,即空旷。广袤的沙漠,埋葬了昭君的一生,最终她独留青冢向黄昏,她的一生都是空旷寂寞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写了造成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原因及昭君的家国情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探究
本诗题目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是否与“咏怀”二字不符?
诗人漂泊异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借王昭君当年思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了自己想念故乡的情怀,也借昭君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的感慨。
背景简介:作者杜甫曾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遭到贬谪,自己一片赤诚,尽忠尽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但又不能明说,只能作《咏怀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