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财经:金融危机困局下企业如何突围
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中国众多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压力重重,部分企业在疯狂成长过程中,逃避“安内”而遗留的内伤暴露无遗:产业模式陈旧;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步伐缓慢;企业战略设置急功近利……中小企业不能不深思:未来出路何在?
7月19日,第一财经传媒与上海城开联合主办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企业成败启示录》,为金融危机困局下的企业发展把脉,共同探讨突围之路。
吴晓波:企业家往往失败于常识和欲望
在商业里成功和失败同时都在发生,对于所有的企业家,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避免了失败,失败像影子一样永远追随在他们的身后。
很多专家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中美对决的年代。但同时,中国是全球企业失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40%的企业创业阶段就宣告破产,85%的企业在十年内消亡,大型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是7~8年。,。
如何成为转型时代的幸存者?机遇和陷阱的边界在哪里?企业家素质如何提升?
从外因看,中国的商业环境大概有六个特点。首先,中国处于体制转型期,存在法律的模糊地带。处在体制的转型时期,企业成功和失败的偶然性非常大。
其次,冒险就有冒险的代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多元化经营,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500强的梦想,2000年以后所谓的资本经营等理念带来了企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很多神话,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多风险性。
第三,各地方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强势干预。地方政府成为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但也带来不确定性。
第四,一直存在着国有资本、跨国资本、民营资本三种所有制的博弈、竞争与交融。在行业准入、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进出口贸易、资本购并和垄断开放等方面,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待遇不一样。2004年以后,很多民营企业进入到垄断行业,包括到航空业、金融业、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航运业等,他们的失败是因为受到了“歧视”。
第五,一直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创业性企业家没有完成他们的职业化改造。
第六,中国的传媒对于公司新闻的过度关注。30年来,出现了很多企业家善于利用媒体,放大自己,把新闻媒体当作广告纸的企业家。然而,在一些民营企业发生危机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状况,导致企业最终失败。
外因之后看内因。从企业家的素质来看,导致这些企业失败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五个类型,分别是激进主义、核心缺失、战略迷失、政商迷区和宏观盲视。
他们重于进攻,疏于防守;靠“直觉”而非靠“思考”决策;从不计算失败的成本:生命、财务、信用;企业家的成就动机非常之高,欲望很大。强大的成就欲望与不善思考的职业习惯,最容易产生冒进、草率的决策。
中国很多企业规模非常大,但是核心能力是空缺的。最可怕的核心能力空缺,就是技术能力的空缺以及面向国内市场的创新不足。中国的企业家处在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但是其实很少好好研究中国的消费者。
另外,中国企业失败很大的原因就是战略的迷失。中国的企业家是全世界企业家群体里特别喜欢谈战略的一群人。我曾经研究了两个案例,在其企业存在的时候,他们被认为业内最具有前瞻性和远见的战略大师,他们是牟其中和唐万新。但是他们掉进了战略的陷阱,包括做大、多地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