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正确认识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意义。为此,我们专访了多年来一直从事这方面调查与研究的姜春云同志(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就相关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作了有深度的探讨。包括①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的特别重大意义;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产生背景和实践推进;③为什么说生态文明是一个时代的概念;④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⑤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以及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等。这些问题的探讨,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启示意义和激励作用。现将采访的内容刊登如下,供参阅。
记者:我们党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向十分重视。党的十四大以来,历届党的代表大会都对此作有重要部署。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到了我们党的旗帜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表明了党的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渐深化。多年来,您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在参与党和国家有关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具体实践中,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请您谈谈建设生态文明之于我国有哪些特别重大的意义。
姜春云: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在中国,则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难题有决定意义。中国是人口、幅员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人间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靠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深化。唯有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抓住要害,辨证施治,方能“举一反三”,化逆为顺,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
以能源、效益、效率为例。我国的资源产出效率很低,%,%,%。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差距就是潜力,后进蕴藏着发展机遇。若以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引领发展,不要说能耗、效益、效率达到发达,就是达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