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导引
长治市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李全昌
E-mail:liquanchang@
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二、新课程的功能
三、新课程的结构
四、新课程的内容
五、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六、新课程评价
七、新课程的管理
八、新课程标准
九、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十、新课程一些名词、术语辨析
内容纲要
2
1、什么是课程
2、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3、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3
1、什么是课程
①课程的概念
②课程的本质
③课程的类型
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4
课程即学科或教学计划的总和
课程即有目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
课程即复杂的会话
课程即社会改造
①课程的概念
静态
动态
5
②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知识
课程是经验
课程是活动
当课程被认为是知识并付诸实施时,一般的特点在于:
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从心理学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主要是关注并依赖于学习者的认识品质过程。
当课程被认定是经验时,一般的特点在于:
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
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从心理学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知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和态度等。课程不再是外在于学习者,凌驾于学习者之上,而是学习者参与和组织课程。
这是一种更新的观点,这种课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
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
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从心理学基础而言,这种课程也强调全面性,即除了认知过程之外,学习者其他的心理成分同样也是实施课程必须考虑的。
6
③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
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
7
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8
部分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
2、背景及动因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
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日本
9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韩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