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心里不应期 综述.doc

格式:doc   大小:22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里不应期 综述.doc

上传人:85872037 2018/5/21 文件大小:2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里不应期 综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心理不应期综述
当前实验研究及相关理论模型:
一 Pashier反应选择瓶颈模型RsB模型:RSB模型认为双任务干扰受一个全或无的中枢瓶颈机制的调节和制约,中枢瓶颈一次只允许一个刺激进行中枢加工,当瓶颈加工器忙于对一种任务进行中枢反应选择加工时,对另一任务的中枢反应选择加工必须延缓,直到中枢加工器得以释放后才可进行。对任务1反应时(Rl,1)的预测结果,RSB模型预测随着SOA的缩短RTI不发生变化。
S模型认为双任务产生干扰是由于可用于认知加工的中枢能量有限,有限的能量按照双任务对能量需求的大小采用逐级分配的方式分配到两个任务中,使两个任务都得不到充足的中枢能量,S模型认为,S模型的一个特例,即先把所有中枢能量分配给Tl供其进行中枢反应选择,然后再把所有的中枢能量分配给TZ供其进行反应选择。而CCS模型预测Rl,1将随着SOA的缩短而延长,并且Rl,1上的SOA斜率效应依赖于T2的难度大小。
但两种理论模型对RI2的结果作出了相同的预测:在短的SOA条件下PRP效应的斜率为一1;随着SOA的变化,控制TZ刺激难度的变化影响瓶颈前阶段的加工会产生SOA和孔刺激难度间的低加效应,当二者间存在低加效应时,不同难度的TZ刺激难度效应消失;控制,I’2刺激难度的变化影响中枢阶段或中枢后阶段的加工会产生SOA和T2刺激难度间的相加效应,当二者间存在相加效应时,不同难度条件下的RTZ产生与其难度相应的延长;在短SOA条件下,对Tl的中枢前阶段或中枢阶段的控制导致RTZ的延迟。
三重叠任务条件下的任务转换理论
Pashler提出了交叠作业过程中以限制为特证的三类理论:知觉延迟模(perceptualpostponementmodel) ,决策延迟模型(decision post-ponement model)和反应触发延迟模型(respose-initiation postponement model)19}。 Pashler(1984)认为,PRP研究范式是一种典型的任务转换范式。当两种任务处于不同的神经通道或两种任务处于同一神经通道,但刺激呈现方式不同或反应方式不同时,人们对刺激的加工需要经常从一个任务到一个任务发生转换。最早,有研究,Jersild使用区组设计,分单一任务区组和转换区组,任务序列如下(以两种任务类例):AAAAA...BBBBB... ABABAB...。在转换区组中进行的是尽可能频繁的任务转换。例如,在实验中给予被试两栏两位数数据,首先,将其中一栏的数字要求被试+6报出答案,然后将另一栏的数字要求一3报出答案,之后,给予被试另外两栏数据,第一栏做+6第二栏做一3并报出答案,接着按照顺序交替做+6-3报出答案(如数字依次为23, 56, 78, 60...
…要求被试报出29, 53, 84, 57......)。实验结果表明,交替做+6-3数学运算任务的时间,大于只做+6或一3两个任务时间的平均。后来人们称只做+6或一3单一运算的任务为任务重复(repeat task):交替做+6-3运算的任务为任务转换((switch task);任务重复与任务转换的时间差为任务转换亏损(switching cost)。在Jersild的研究范式中,被试需要记住任务序列并且保持两种任务都处于准备状态,使工作记忆的负担加重,因此不能确定转换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