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两岸青年致辞
大家下午好!十分荣幸能有机会来上海与各位进行交流。感谢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给予我的盛情款待及其热烈洋溢的欢迎辞。此外,我还要感谢我们出色的驻华大使洪博培先生,他的工作体现了美中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和相互尊重。我虽然听不懂他中文演讲的内容,但我希望他说的都是好事(笑)。今天,我先简单地做个开场白,而我真正的目的是回答在座各位的提问——不仅回答在座的大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有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由在座的大学生观众和洪博培大使代为提出。本人汉语水平与各位的英语水平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对此我十分抱歉。但我仍然十分期待与各位进行此次对话。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国访问,我十分高兴能够亲眼目睹中国的壮丽河山。在上海,我们看到了举世瞩目的城市发展——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以及如火如荼的商业活动。这些都是中国步入21世纪的景象,我不禁为之赞叹。同时,我也期盼能有机会参观那些代表中国古老历史的名胜遗迹。明后两天在北京逗留期间,我希望能有机会参观宏伟壮丽的紫禁城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万里长城。中国的确是一个既有丰富历史内涵,又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国度。而我们两国关系也的确如此。当然,上海在美中关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早在37年前,《上海公报》的颁布就为两国政府及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其实,美国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美国独立之初。1784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组织了“中国皇后号”的下水仪式,该船将驶往世界上的各个海港,并有望与清王朝进行贸易往来。华盛顿希望这艘开往世界各地的船舶能够带
来与中国等国家建立新贸易伙伴关系的机会。这就是美国人的共同特点——渴望探索新的天地,渴望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其后两个世纪里,历史洪流使我们两国关系朝着多个方向发展。即便是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两国人民都有机会建立深厚的友谊,有时甚至是富有戏剧性的关系。美,“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在中国上空被不幸击落后,当地人民给予他们热情款待,并冒着生命危险照顾他们。参加过“二战”的中国老兵对故地重游的美国老兵表示热烈欢迎,因为他们曾在这里为对抗日军占领、为中国的独立而并肩作战。40年前,我们的两国关系因小小的乒乓球赛开始解冻,并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而两国间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接触取得了成功——正是由于我们截然不同,我们人性中共同的一面和对彼此的好奇感才得以体现。正如一名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讲述其中国之行时所说的那样:“中国人与我们几乎一样美中两国如此相像,却又如此不同。”当然,这场小序曲进一步促成了《上海公报》的问世以及美中两国在1979年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在过去30年中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79年,美中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而如今,两国年贸易额已突破4000亿美元。贸易活动从各个方面对两国人民的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电脑零部件和服装,同时也向中国出口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两洋两岸的人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人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需求的日趋平衡,两国贸易将创造出更为普遍的繁荣。1979年,美中政治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两国与苏联的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