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章编号:1007‐2284(2014)10‐0033‐02淠河总干渠上游段生态与水质保护措施研究王同如1,洪 忠2(1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六安 237005 ;2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 518000) 摘 要:针对淠河总干渠生态与水质保护重要意义,在充分调查分析淠河总干渠上游段工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总干渠生态与水质保护措施,为淠河总干渠生态与水质保护工程提供治理思路。 关键词:淠河;生态;水质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4‐07‐08作者简介:王同如(1964-)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工作。 E-mail :**********@ 139 .com 。1 概 述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的灌区之一,灌区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组成,覆盖面积为 14 107 km2,担负着皖豫两省 17 个县(区)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供水的重任,设计灌溉面积 79 .86万 hm2,有效灌溉面积达 70 万 hm2。淠河总干渠是淠史杭灌区的骨干渠道,于 1958 年 8 月兴建,横排头渠首起向东北经六安市区、罗管闸、在青龙堰入肥西县境,向北穿过小林岗,经老庙集折南,过骚古井、官沟、中堂郢至新民坝,最终进入合肥董铺水库,全长 104 .5 km ,其中六安市境内长 56 .8 km ,合肥市境内长 47 .7 km 。目前渠道已经成为六安市、合肥市 800 万居民生活与工业生产及 44 万 hm2农业用水的命脉,多年平均输水量约为 20 亿 m3。2 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2 .1 工程现状淠河总干渠上游源自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响洪甸四大水库,水库出水由东、西淠河汇合后从渠首横排头进水闸行经三里岗进入六安市区,渠首横排头枢纽起至合肥与六安交接断面段 56 .8 km 渠道岸坡已基本实现硬化,渠首引进流量 300m3/s ,标准断面渠道底宽为 30 ~ 60 m ,渠道纵坡为 1 ∶ 28 000~ 1 ∶ 10 000 ,主要分为填方段和切岭段;整条渠道以设计流量来确定断面,堤顶高程高于设计灌溉水位 1 .5 ~ 2 m 。2 .2 存在问题淠河总干渠上段横穿六安市区,现状多达 12 处横跨桥梁,切岭段区域汇水直接入渠,个别地方城市地面汇水直排入渠。近年来,淠河总干渠水质总体良好,水质常保持在Ⅱ类,少数情况达到Ⅲ类,而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有外源污染和內源污染。根据《安徽省水功能区区划》,淠河总干渠是六安市、合肥市主要饮用水源,对其水质管理目标要求较高,要求断面控制水质为地表水Ⅱ~ Ⅲ类,并将地表水Ⅱ类作为 2020 年水质管理目标。通过对淠河总干渠水质的长期监测,淠河总干渠自上而下横排头、樊通桥、罗管闸、青龙堰断面水质主要指标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个别时段 TP ,NH3 - N 介于Ⅱ~ Ⅲ类之间,尤其是夏季气温偏高时段,部分渠道水草、藻类暴发性生长,水质受到影响。随着淠河总干渠沿线城市的开发建设,其受到人为影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水质保护受威胁的几率增大,亟待保护。图 1 淠河总干渠渠道现状3 生态与水质保护措施淠河总干渠上游段生态与水质保护措施主要可分为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