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说说教字左半部分.doc

格式:doc   大小:341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说说教字左半部分.doc

上传人:ipod0b 2018/5/26 文件大小:3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说说教字左半部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说说“”字的左半部分
教字的篆字写法是“”,左右结构,共11画。这11画中蕴含了古圣先贤无尽的智慧,以及对后人深深的教诲。本书将逐一为您解说。
先看它的左半部分。下部是“♀”,表示孩子,可引申为接受教育的人。上半部分是两个“×”,第一“×”是实施教育的人画的,第二个“×”是孩子、是接受教育的人画的《说文解字》中对“教”字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故上面的“×”是实施教育的人画的,下面的“×”是孩子、是接受教育的人画的。
。这中间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
一、孩子学****的方式主要是模仿。
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经常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一点在第二章“了解孩子的特性”中已经提及。
二、童蒙无知,教育是当务之急。
《易经》中有一个与教育有关的卦叫“蒙”卦,是这样划的“”,上面是艮卦,代表山,下面是坎卦,代表泉。童蒙的“蒙”,像是山下出泉,泉水刚刚流出大山,必将渐汇成江河,泉水刚刚流出大山,正如蒙稚渐启,故蒙象征蒙稚,表示蒙昧无知,就是事物幼稚的意思。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必然蒙昧,此时,需要合理启发,才会亨通,所以教育是当务之急。
三、合理引导,由浅入深
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教育不是要千篇一律地把孩子、学生培养成一样的人,而是要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合理的引导。引导的过程很漫长,需要智慧和耐心。
孩子的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也一样,要循序渐进,不可妄想一蹴而就。
四、实施教育的人是关键
既然教字左半部分,上面的“×”是实施教育的人画的,而下面的“×”是孩子、是接受教育的人模仿实施教育的人画的,那么实施教育的人自然是关键。
孩子模仿的对象很多,包括父母、老师、家庭其他成员、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等。由此,我们引出:
1、教育者先接受教育
2、身教重于言教
3、夫妻配合
4、家庭成员相互配合
5、亲师配合
6、相观而善
教育者先接受教育
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他是孩子学****的榜样。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学****的榜样,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或许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笔者在读高中时,学校组织了一次文艺晚会。当时,我的英文文化成绩还可以,因此被选中,成为英文歌曲合唱团中的一员。我在农村长大,在此之前,我从未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连音乐课也几乎没有上过。刚开始排练时,我总是跟不上节奏,但碍于面子我没有打退堂鼓,暗地里拼命地努力、拼命地追赶。临近演出的前一天,英语老师过来检查排练的效果,结果发现有人跑调。说实在的,那时我已经觉得我表现得不错了,应该不是我。不幸的是,英语老师发现那个人就是我。于是,她吩咐我正式演出时只要张张嘴就行,不要发出声音。自那以后我就只会张张嘴了,唱歌从来不发出声音,即使发出声音,也是像蚊子叫的声音一样,唯恐被别人听见。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学会挑别人毛病的****惯。
其次,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个性。面对不同的孩子,如何教学?要想把孩子教育好,教育者必须掌握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特点,采用正确的方法,因材施教。孔子当年在教育弟子时,非常注意这一点。《论语·为政篇》:
第五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第七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八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根据西汉孔安国的注解,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是他死了以后,后人授给他的。孟懿子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孟孙氏的后代,鲁国从鲁桓公以来,有三大家族,所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的族长,称做大夫,在《论语》里都有向孔子来讨教,或者是对话。这三家把持着鲁国的朝政,愈到后来权势愈重,鲁国的国君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傀儡,所以孔子非常看不惯这个情形,可谓是违礼乱政,而且情况愈来愈严重。孟懿子是孟孙氏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孟僖子,叫仲孙貜。在春秋昭公七年,孟僖子将死的时候,把他的家臣都召来,立了遗嘱,嘱咐仲孙何忌,要师从于孔子学礼,所以孟懿子在孔门里也有弟子的名分,可是在《孔子弟子传》里没有讲到孟懿子。孔安国的注解里,只说孟懿子是鲁国大夫,没有说他是孔子的弟子,这也是事出有因。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为了帮助鲁国国君恢复职权,削弱三家的势力,于是用巧计来堕三家的都城,因为三家都自己建了都城,不合制度、不合礼。结果到最后,孟懿子却违抗这个命令,连他老师的话都不肯听,这是违背师教,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