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黄屯郭氏米酒.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屯郭氏米酒.doc

上传人:bjy0415 2018/5/28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屯郭氏米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黄屯郭氏米酒,源远流长,工艺精湛,以酒体丰满,饮后余香,回味悠长而著称,在消费者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美誉度。
郭氏米酒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明初,郭子仪后代郭城响应朝政,自山西汾阳迁至东昌府沙镇屯(今沙镇),秉承祖上的传统白酒制作工艺,依靠优良的地下水资源和特有的酿酒微生物群,开始酿制郭氏纯粮酒,凭借酿酒工艺独特,酿出的白酒甘洌醇厚,口感独特,酒香四溢,极为当地百姓所称道。
一千二百年前,唐朝大将郭子仪力挽狂澜,平息安史之乱,重保大唐江山,被唐肃宗皇帝封为“汾阳郡王”。每逢打了胜仗,郭子仪总要设酒宴犒赏三军将士。郭子仪受封汾阳王后,在汾阳王府设置酿酒作坊,精选民间酿酒工匠,采用独特的酿制技艺,酿造出当时名闻天下的郭府家酒,招待宾客、宴请同僚,引得李白、杜甫等名士慕名而至,成为府上常客。郭府家酒,最初仅供家用,后因倍受三军将士、亲友、宾客青睐,并开始向朝廷进贡,唐皇饮后龙颜大悦,从此“郭府家酒”成为御点贡酒。明初,郭子仪后代郭城响应朝政,自山西汾阳迁至东昌府沙镇屯(今沙镇),现东昌府区沙镇黄屯有一座立于1900年的家族碑,碑碣楹联:“子孙振振远绍汾阳传一脉,岁月悠悠当论伏生恰同年”,就是明证。
几个世纪以来,郭氏家族恪守“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警愚顽”的家族遗风,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郭家人在酿造美酒的同时,也在酿造传承着灿烂辉煌的酿酒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沙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在汉代置阳平郡,辖周边府县72所,隋开皇十六年(596)属博州置武水县,宋朝,白天祖大摆108镇(阵),在武水设黄沙镇,后被穆桂英平定,此改沙镇。明代设沙镇屯,清设沙镇里。古镇沙镇的酿酒业就十分兴旺发达, 的确也达到了“酒楼酒垆连酒坊”的兴旺景象。“郭氏”酒在众多的佳酿醇醪中独占鳌头。光绪末年的“武水醉丐”,其名字已不可考,但留下一山东快书《逛东昌》中就有“麻花面筋真不错,沙镇的烧鸡格外香;小米大曲蒸白酒,打开坛子喷鼻香”、“干果仁、兰花豆,挎着篮子串酒坊”,而乡俗更有“秋季的山禽野味真不错,到冬天围炉酣饮大酒缸”之说。造酒原料“谷麦稻糯酿酒好,醇醴不得少高粱”。这些乡俗俚语印证了“郭氏”纯粮酒的历史和繁荣。
历史上,郭氏米酒经历过三次辉煌:十九世纪末期,郭氏米酒作为家族文化酒受到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被做为集会游宴,馈赠亲友的首选,并远销东北三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郭氏后人郭孟北响应国家号召-开发大西北,将家传技术带入新疆,酿出的白酒成为新疆当地名酒-高粱大曲。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积极倡导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的鼓励下,郭氏子孙把原来精心保存的祖辈酿酒的老窖池和窖泥重新整修,利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学的酿酒技术,以优质黄米为原
料,采用双轮底发酵,量质摘酒,分级储存,酿成了更为独特的郭氏纯粮酒。郭氏米酒文化也许曾经没落,但从未间断过,得以如此完整而全面传承的郭氏家族米酒文化,实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郭氏米酒文化则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途径,把好的发展经验和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传播到更广阔的领域,使家族文化乃至民族文化借助米酒这个载体通达天下,泽背后世。祖功深万世,家德泽千秋。
郭氏米酒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更以精湛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