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乐清市城市总体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8,212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乐清市城市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5/29 文件大小:8.0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乐清市城市总体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乐清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5)
方案(简本)
二○○七年六月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一、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情况
1、概况
2003年,在《乐清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虹桥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的指导下,分别编制了中心城市和虹桥近期建设规划(2002-2007)。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对乐清市城市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情况主要特点如下:
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图
(1)以乐盐、柳象为主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规划结构已呈雏形,城市空间布局仍以点状布局为主。
(2)乐盐组团已拉开框架,形成以中心工业园、中心片、滨海新区为主的开发框架。
(3)柳市、北白象各以老城区中心为中心向周边拓展,沿104国道延伸的趋势较为明显。
(4)虹桥片(含石帆):拓展空间受限,道路建设有所进展。
(5)其它小五镇一乡(城镇翁垟、象阳、白石、蒲岐、南岳,和天成乡)建设档次低,规模小,但均有建设工业小区的要求。
(6)除了以上三大片区,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还有翁垟、象阳、白石、蒲岐、南岳五镇和天成乡,目前仍是建设水平较低的小城镇和乡集镇,但均有建设工业小区的设想。
2、城市建设主要问题
(1)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城市建设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功能有待完善。
(2)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空间矛盾突出,急需寻求突破口。
(3)工业小区多、分布散,超越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
(4)104国道作为几大组团主要交通干道,交通压力过重。
(5)海洋大市的功能远未能充分发挥,滨海城市的景观特征有待强化。
(6)旧城改造力度有待加强。随着建成区的不断扩大,原来外围的农村被包在城市建成区内。农村规模大、建筑密度高,旧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拆迁量较高。同时与温州其它地区类似,乐清中心城区因地价、房价较高,旧村改造难度加大。
(7)人居环境急待改善:人均绿地面积远远低于国标要求,市政设施、停车场、文化体育设施严重缺乏,人居环境急待改善。
二、近期建设目标与策略
1、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完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引导人口与产业适度集中,按“一主、一副、两个重点镇、三个一般镇、一轴”的空间结构推进城镇建设,争取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3%左右;初步构建“一心两翼”的中心城市总体框架,建设滨海新区、乐清湾港区,初步彰显滨海城市特色;加快绿地的建设步伐,优化人居环境;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村庄改造和整治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2、近期城市建设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到2010年乐清中心城市人口为65万人,人口分片引导如下。
城市人口分片引导(单位:万人)
片区名
2004年
2010年
乐盐组团
包括:乐成、翁垟

20
柳象组团
包括:柳市、北白象、白石、象阳

28
虹桥组团
包括:虹桥、蒲岐、南岳、石帆

17
合计

65
(2)近期城市用地发展规模
到2010年,乐清中心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5平方米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左右。与2004年相比,中心城市建设用地需新增22平方公里(),(约5500亩),超过最近几年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的平均水平。
规划把近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速度适当提高的主要考虑因素如下:
乐清湾产业区、乐清铁路站的站前区等重要项目已经陆续开工建设,近期内都将需要较多的用地空间。
乐清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对产业发展空间需求旺盛。
乐清中心城市现状建设用地大多集中、紧凑,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公共绿地、部分公共设施用地等严重缺乏,需要近期内增加相应的设施用地。
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积极承担“温州大都市区的副中心”的功能,也需要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用于安排相应的城市功能。
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需要预留一定的弹性用地以应对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近期内适当增加建设用地供给十分必要,但在现有的宏观土地政策背景下,实现这样的规模具有相当的难度,本次规划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克服:
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指标存量。
积极争取重点项目建设,拓展土地指标获得渠道。
加快围海造地工程建设,缓减建设用地压力。
加快旧城改造、村庄改造和土地整理,盘活土地存量。
积极利用山坡地资源。
3、近期城市发展策略
(1)强化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
(2)促进城市紧凑发展,实现用地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缓减空间资源短缺压力。
(3)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4)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