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病毒性肝炎新医大一附院感染科樊颖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的疾病,可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戍型肝炎,另庚型肝炎及输血传播的病毒是否引起肝炎尚未清楚,甲戍型肝炎粪口传播,乙丙丁型肝炎血液体液胃肠外传播,各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疲乏,食降,厌油,肝大,肝功异常,甲戍型肝炎多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肝炎多呈慢性感染,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一、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微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只有一种HAV。
:D为27-28nm,正20面立体对称球状颗粒,有蛋白衣壳和核酸,无包膜,表面有32壳粒,电镜下有空心和实心颗粒两种,空心颗粒缺乏核酸,实心是完整HAV,有传染性。
:HAV缺乏脂质包膜对有机溶剂有抵抗力,耐酸耐碱耐乙醚,较耐热60℃1小时不能灭活,但煮沸5分全灭活,在-20℃—-30℃保持感染力,对紫外线直射敏感,在外界的生存力强,毛蚶、,牡蛎,可浓缩水中HAV能力引起爆发流行。
:组织培养,绒猴,黑猩猩易感,在多种组组织细胞中能繁殖,但慢,一般不产生细胞病变。
:在肝细胞内进行HAV-RNA是正链RNA有poly(A)尾部起双重作用(1)做为mRNA与宿主核糖体结合,产生多聚蛋白,再裂介为衣壳蛋白及非结构蛋白(2)做为模板在病毒RNA作用下复制负链RNA,再复制正链RNA,再与表壳蛋白组成新的HAV颗粒随粪便排出体外。
,分四个基因型1个血清型各氨基酸同源化很高,在自然界发生变异,也可人工诱导发生,但变异较小。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哺乳动物病毒属
:电镜下HBV有三种颗粒(1)丹氏颗粒,D为42nm完整乙肝病毒(2)小圆形颗粒D为22nm(3)管状颗粒,(2)及(3)由外膜蛋白组成。完整肝炎HBV颗粒分为外膜及核心两部分组成,外膜由外膜蛋白组成,核心主要核心蛋白组成,中央为HBV—DNA DNA-P
DNA(HBV基因组)环状双股DNA 外边长链,
(L链)有3200碱基,内侧为短链(S链)长度为长链50-80%L链上有四个开放读码区:SCPX区
(1)S区分前S1及前S2区及S区,分别编码外膜蛋白中PreS1蛋白及PreS2蛋白及S蛋白,三种蛋白质共同组成大分子蛋白,Pre-S2蛋白及S蛋白,组成中分子蛋白,S蛋白又称小分子蛋白称主蛋白或表面抗原,大中小分子蛋白共同组成外膜蛋白。
(2)C区又分①前C区和C区共同组成P25e多肽,酶切后形成HBeAg释放血中HBcAg则由C区单独编码。
(3)P区:编码DNA聚合酶(DNA-P)有逆转录酶和DNA-P的活性
(4)X区:(HB×Ag)有反式激活作用,与人类干细胞癌有关。
(HBVM)病程中变化及临床意义:
(1)急性肝炎HBVM变化:人免疫功能正常感染后,表现急性乙肝病顺利痊愈。早期HBsAg(+) HBeAg(+)HBV-DNA(+)恢复期均(一)抗HBs(+)抗HBc-IgG(+)余(一)
(2)慢性乙肝及HBsAg携带者①早期HBsAg HBeAg及抗HBc(+)②晚期HBsAg(+)抗HBe(+)抗HBc(+)③其他A单纯HBsAg(+) BHBSAg(+)及抗HBc(+) HBSAg(一)其他(+)如HBV-DNA(+)可能由变异等原因
(3)急性重肝乙肝HBVM变化:急性肝HBV免疫复合物引起超敏反应,可HBSAg及抗HBS均(一)或抗HBS(+)恢复期后出院HBSAg及抗HBS(+)
:
(1)HBSAg(+)表示体内有HBV或者整合的HBV-DNA片断,(+)不能说明有无传染性。(一)不能除外HBV感染
(2)抗HBS(+)是中和抗体①说明已有了免疫力,不会再感染HBV②说明预防注射HB疫苗③抗HBS(+)HBV-DNA(+)由于病毒变异所致。
(3)前S抗原(+)①前S1的第21-47位氨基酸可粘附到肝细胞膜使HBV进入肝细胞②前S2N端109-133氨基酸为聚合人白蛋受体(PHSA-R)与PHSA两者结合进入肝细胞有关
(4)前S抗体(+)两种均为中和抗体有清除HBV作用,急性乙肝时,抗前S(+)说明HBV正在或已经清除,慢性肝炎时①病情好转说明HBV被清除②病情恶化,HBV-DNA高时说明前S基因变异
(5)核心抗原(HBCAg)外周血中无游离的HBcAg一般不做,当HBV颗粒沉淀下来,除去外壳HBCAg亦可测出(+)表示有HBV颗粒,有传染性并较强。
(6)核心抗体(抗HBC)不是中和抗体,分抗HBC—IgM及抗HBC—IgG①抗HBC—IgM(+)说明体内存在HBV,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