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爸爸爸》 ——韩少功
“寻根运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声势浩大的文化追溯浪潮,韩少功就是其中的一位重量级作家
韩少功的简介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爸爸爸》、《女女女》等,都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刻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爸爸爸》
《爸爸爸》是作家韩少功1985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6期。
《爸爸爸》是以一种富于想象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土语揉合在一起,刻画了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民族画,从而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丙崽却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chèn)语(指事前预言、事后应验的话)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亘久难变。
作品内容
内容浅析
主人公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和“×妈妈”。失去父亲维护的丙崽与母亲相依为命,这对母子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便处于无势地位,再加上他身体畸形,语言匮乏,头脑弱智从而成为鸡头寨任人取笑、欺辱的对象。在中国封闭而沉闷的乡村社会,丙崽的智障和无助,使他成为一个随时被攻击的靶子。
细节探究
他的第一次“受辱”,发生在小说的第三节。村里的仁宝,是个喜欢在树林里偷看女人洗澡的胆小好色之徒,他因“丑行”被丙崽娘等一干婆娘背后议论而心生怨恨,去找丙崽出气,狠狠地在他脸上扇耳光。
再来就是后来的娃崽们对丙崽的另一场“欺辱”。几个娃崽在祠堂前玩耍,见丙崽路过,变生戏弄他的念头,强迫他吃牛屎,喊“爸爸”。而丙崽的“悲剧”之所以没有重新上演,是因为一群大人“热热闹闹”地经过,吸引了娃崽们的注意,于是他得救了。
从先前的仁宝到后来的娃崽,他们之所以这样肆无忌惮地欺负丙崽,无非是因为与自己的“弱”相比,丙崽是更弱的“无势者”,这是人性中最不堪的弱肉强食的极端表现。而一直以来,丙崽的悲剧都没有停止过,这种持强凌弱的世袭性,折射出人们的那种盲目跟随、效仿,却不追问、不反思传统的思维方式,显示出人对生存价值思考的惰性和麻木性。
在这部作品中,除了文化批判的内容之外,同时还张扬着人性的善良,重塑了文明的新生。比如说仲裁缝,仲裁缝虽然与丙崽娘“交恶”,但他并没有像仁宝那样拿丙崽“复仇”,而且容忍了他在自家裁缝铺里“胡作非为”;当丙崽失去亲娘,沦为孤家寡人的时候,仲裁缝不满娃崽们欺负丙崽而把他领了回家,不管丙崽丑陋智障,还是他们两家有过纠葛,他都能秉着善良的心宽容、容纳丙崽。到后来鸡头寨迁徙族人的后代遇到吃了毒药却不死的丙崽,孩子们也欣然接受了这个原始社会的“多余人”在这里,“宽容”“仁爱”、“友好”成为关键词,在回应了人性自我救赎、超越的母题的同时,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