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解读寻根文学中的韩少功摘要: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文学派别。其重要文学史意义就是倡导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深层的养料进行创作,唤起了文化审美性的苏醒,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本文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着重分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爸爸爸》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文学苏醒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命而亡但是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发表《文学的"根"》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八十年代的许多作家秉承这个理念开始进行新的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少功、叶蔚林、何立伟、谭谈等人被称为“文学湘军”。在这些寻根作家中,对寻根文学思考最为深入,最为系统,探索最富创造性的作家当属韩少功。他在1985年相继发表的寻根文学纲领性文章《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标志性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显示出他在理论与创作上的高度自觉。以韩少功为首的“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品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文学。“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寻根文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内涵。寻根文学作家群致力于挖掘出中国落后乡村的民俗社会的一切阴暗面:偏僻、贫困、荒诞、迷信、懒惰、保守、肮脏、冷膜、残酷。以冷峻反讽的笔调,通过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落后和阳暗面的展示和批判,表现了作家对理性、人道主义、民族生命力和自主自强意识的痛切呼唤,这的确震聋发馈。一是作家创作的自我寻找,作家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个体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是作品的重要组件。在特殊社会条件下,文学被附上太多功利目的,沦为政治的工具。作家自然也成为政治的傀儡,逐渐失去自我意识。寻根作家群着力表达自我,释放自我,在那个文化与文人共同沉睡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一种壮举!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深入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它代表着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是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主要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同,韩少功也曾发问:渊源绚丽的楚文化为何丢失?寻根文学是第一次自觉的浪漫主义的完成式。许多寻根文学作家都不断返回乡村,寻找个性自我,给自然注入灵性,“在自然中看到上帝,在上帝中看到自然”,完成了浪漫的叩问。比如农裔城籍作家返回乡土,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又比如非主流作家返传统,如汪曾棋、阿城、何立伟。汪返回儒家传统,养心,养性;何、阿返回道家文化,追求无为而治,淡泊人生。总之,“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