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讲理想与现实
第四讲主要内容
一、理想的概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三、理想的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一、理想的概述
(1)理想是基于客观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事物的向往、期望、憧憬、设想、构想与追求。
理想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既是对现存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趋势的反映,又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理想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2)理想是人性需要的现实表现以及人的利益追求的思想观念形式
人性需要是理想的源泉和目的。
理想是人把客观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所构想的关于未来的观念形态。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中国农村改革“三得利”机制。
(3)理想、信念、信仰的关系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层次。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4)理想与空想、幻想的关系
理想以客观现实可能性为基础,而
不是空想的东西。
幻想包括科学的幻想和非科学的幻想。
科学幻想是理想的组成部分。
非科学幻想是毫无现实可能性的空想。
发现与发明:
火车、轮船、电脑、手机、机器人、MP4
飞机、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月亮女神、神州飞船、嫦娥奔月;
霍乱、天花、麻疹、肺结核、小儿麻痹症、吸血虫病、AIDS、SARS、禽流感、癌症;
克隆人、人类基因组计划;
《科学家谈21世纪》少儿出版社1959-9
李四光、华罗庚、茅以升、高士琪、谢希德畅谈未来。
(5)理想与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当条件具备时,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的情形。
可能性具有复杂性:
A、两种对立的可能性;
B、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
D、可能性与或然率。
(1)时代性与历史性;
(2)阶级性与主体性;
(3)预测性与超越性;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4)实践性与现实性。
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修正,在实践中实现。
例证:
大跃进时代的理想:
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小农的理想:
一亩地二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中国人物质生活“三大件”的演变;
鲁迅“弃医从文”。
人各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