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给儿子的第六十三封信(做作业应该注意些什么?)
亲爱的儿子:
你们每天都做大量的练习,这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现在的学校教育至少我们这里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的模式。通过练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运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练习对于一个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是必不可少的。
上午,我教的高三学生做了一次现代文的阅读训练,我看了学生做的题,感觉有些学生答题的质量有明显地提高,而有的学生尽管也写了很多,却答不到要点上,失分很多。正确的答题,条理清楚,能正确地表达答案要求的意思,能出现答题中所要求出现的关键词,而不怎么好的答卷,则是似是而非,答非所问,没有条理,有时说了很多话,却是离题万里,即使是老师想多给他们一些分数,也觉得不恰当。
按说从小学到高三,经历了那么多的练习和考试,学生应该是能熟练地掌握答题的技巧了,起码是知道答题的思路,而事实上,很多学生还是答的不好。我觉得这是他们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总结所造成的。有很多的题目本身就包含着答题的思路,比如,上午的一道题目“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这道题有两问,都与“相感”有关,“相感”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情感的共鸣,第一问问的是,屈原能引起后人共鸣的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也就是屈原最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而第二问呢,则是问那些因素引发了作者的情感共鸣或引发了作者的感动?很明显,这两个问题要回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
而有些学生则把这两个问题给弄混了,结果把第二问的答案当成了第一问的答案,这样就错了。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当然是与答题者审题不认真有关。看不清楚题目的要求,就急着回答,就像是看不清楚目标就乱刺杀一样,结果只能是横冲直撞,起不到杀敌制胜的效果。
昨天晚上,你做数学题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你。有两个地方,你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我的指点,你很快就解答出来了。这并不是说我多聪明,而是应验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还记得吗?顶点在圆上的两个角,他们对应相同的弧,则这两个角相等。顶点在圆上的角和顶点在圆心的角,它们对应同一个弧,则顶点在圆上的角是顶点在圆心的角的二分之一。这两个公式在与圆有关的住,在解题的是时候,运用起来就熟练一些,如果记不熟,那运用起来就会遇到麻烦,假如先去思考或想象,往往就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思路。
举个我熟悉的例子,上午我给学生的练习题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上面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这也是两问,第一问,我们从“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可以得出“秀美”的特点,从“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可以得出“宁静”的特点。关键是第二问,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那么学生假如知道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五、借景抒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