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4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6/4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
一、承载力概念的研究
承载力概念一词原本是物理力学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指物体在不受破坏时可承受的最大负荷能力,现在已经组建演变为对发展的限制程度进行描述最常用的概念之一。随着承载力研究的深入,承载力早已突破物理学上的概念范畴,成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研究对象。
国外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较早,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导致了人口聚集、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在此背景下,英国人口学家Malthus首次发现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在其著名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过剩理论和两个级数理论,比利时数学家Verhulst(1838年)进一步将Malthus资源有限并影响人口增长的观点用Logistic数学公式表现出来,并运用19世纪初英国Essex的人口数据检验了方程结果,使人类意识到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限制作用。在随后的20世纪,各国科研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Logistic拟合和实证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我国科研项目《我国沿海新经济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随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黄宁生和匡耀求等(2000)认为,环境承载力从广义上讲,指某一区域的环境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从狭义上讲,即为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环境系统对外界其它系统污染的最大允许承受量或负荷量。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等。环境容量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确定性的特征。倪天麒和王伟(2000)认为环境承载力体现了环境系统资源的价值,而且还突出了环境系统与生物和人文系统间的密切作用关系。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可调性和随机性的特征。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有所不同。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研究进行丰富。王书华等(2001)在对土地承载力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特点,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该区域土地承载力划分为低承载力区、中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3种类型区。张戈平(2003)在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用归类法从五个方面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待选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黑龙江省8个地级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黑河、绥化和鸡西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排序。王莉芳等(2007)通过分析不同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界定,给出了基于经济学和环境学角度的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对水资源承载力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通过选取评价指标和计算承载力指数,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并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代表城市西安市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董文和张新等(2011)分析了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含义、相关指标以及指标测算方法等相关研究成果,并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和评价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主要从资源环境的自然属性出发,忽略了